【原创】一套系统化的个人成长方案——读《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得到的启发

浏览: 4557

       最近按主题阅读了一系列的好书,获得了快速的成长,这本《精进》是对这些能力、方法的一个系统总结。文章以书籍的脉络为主线,结合个人感悟以及其它个人成长类图书的精华进行给介绍。为了便于系统化理解和记忆,本人还做了十四张思维模型图。希望对各位读者有所启发。

《精进》封面-剪辑后.jpg

书籍介绍

       本书是个人成长类畅销书,2016年5月份上市后超过一个多月占领豆瓣最受关注图书榜和亚马逊图书榜前列。并且包含于另外一本个人成长类畅销书《跃迁》的推荐书目当中。

作者简介及推荐理由

采铜.png

       作者采铜是浙大心理学博士,因为在知乎上贡献了975个回答,获得了493598个赞同与115293次感谢而出名。2001年考入浙大后,2010年博士毕业。之后进入华为从事app设计相关用户体验方面的工作。

       分享本书感悟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  逻辑性强。大部分观点逻辑自洽,而且一脉相承,有相关理论及案例支持,自带科学风。

第二,  内容正确。作者的大部分观点都来自于经典书籍或者案例,和近期一直在研究的底层方法论所获得的观点相互印证。

第三,  作者实际也是个普通人,既没有特殊背景,也没有过人的天赋,融会贯通的使用作者所介绍的方法,大多数普通人都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获得很大提升。

本书主旨

       本书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一一规划精进路径。作者认为只要依循该方法反复磨炼即可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七个方面是:

     ◎ 建立平衡的【时间】观,度过真正有质量的人生。

     ◎ 建立选择标准,解决【选择】中的两难困境,找到适合选项。

     ◎ 高效、即刻行动,在【行动】中增长智慧。

     ◎ 通过提问、解码、操练、融合,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

     ◎ 了解潜意识特性,借助【思维】工具,突破大脑的限制。

     ◎ 优化个人资源,有策略地培养后天【才能】,成长为T型人才。

     ◎ 找到你的独特性,开辟个人独一无二的【成功】之路。

两点不足之处

       第一,  内容还不够详细。例如,在设定目标或者提升执行力时如何更加精准,这些内容实际上可以写一本书,仅通过三五页肯定是不够的。但是,篇幅有限,实际上采铜开启了一扇门,搭建了一个精进的框架,后面是需要大家自己根据框架继续深化的。

      第二,  内容不够全面。在我看来,如何提升意志力、如何提升抗压能力、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如何获得同理心、如何提升注意力,这些也是精进时需要的底层能力,书中的介绍是不足的。

重新组合后的大纲

         时间观念、人生选择、行动执行以及技能学习。

Part1.时间观念

Part1.1 五种看待时间的角度

图片1.jpg

我们可以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不同的人看待时间的角度可以大致分为五种。

第一,  消极过去。总是回顾过去不成功的经历,而无法自拔。

第二,  宿命论。认为现在的一切都是由于过去的原因所导致的,不相信现在的行动可以改变未来。

第三,  享乐主义。有一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意思,活在当下,不管未来。

第四,  积极过去。认为过去不等于未来,通过努力和思维的改变,可以实现未来的目标。

第五,  未来视角。为了将来的目标,可以选择牺牲眼前利益。

       消极过去和宿命论是不太好的想法,而享乐主义、积极过去、未来视角三种交替使用会对生活很有帮助。积极过去视角可以让我们获得自信,做事积极努力。未来视角让给我们能够克服短视,以长远利益为原则,增强自制力、意志力和理性程度。享乐主义一方面可以让我们脚踏实地,另一方面也可以帮我们提升幸福感。有句话叫“工作要快,生活要慢”,说得就是既要努力实现理想,又要珍惜生活中的幸福时光。

       使用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活,是整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看待生活的角度并不水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实际场景灵活运用才最好。这种思想也可以在很多其它看似矛盾实际统一的场景中应用。例如,管理应该军事化好还是人性化好,沟通应该爽快一些好还是含蓄一些好等等。

Part1.2 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辩证关系

图片2.jpg

       长期目标由一个个的短期目标所构成。长期目标是大方向,是战略型的,如果长期目标出现错误,那么再多的短期目标都很难挽回。甚至可以认为,长期目标错误的话,短期目标执行得越好,那么结果可能就越糟糕。

       短期目标是通往长期目标的必要手段。很多人的长期目标制定之后总是无法实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将长期目标切分为中期目标,再将中期目标切分为短期目标,导致无从下手,最终目标失败。

       这也说明目标制定实际上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并不是心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也并非简单的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合理,并非越高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实际上它应该是一套体系,量力而行,有计划、有策略的执行。

Part1.3 多做半衰周期长的事情

图片3.jpg

       长期目标的达成依赖于短期目标的达成,短期目标的达成要落实到一项项具体任务。真正价值高的任务应该是收益高且半衰周期高的任务。

       半衰周期是指原子核放射性强度衰减到原先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此处用来描述任务的价值大小与持续时间非常形象。我原先考虑用任务价值生命周期这个概念来表达,但是它没有包含价值大小、衰减速度与方向、时间这三个变量的动态变化关系包含进去,所以,还是觉得半衰周期这个概念最为形象。

       现在我们研究的底层能力的方法论就属于这种高价值高半衰期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可以让我们长期受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损人不利己的事儿最好少干。

Part1.4 PDCA人生管理术

图片4.jpg

       既然有了半衰周期的概念,那么短期目标所带来的价值就不是直线上涨,而是先涨后降的方式。如上图连续的弧形所示。一个短期目标完成之后,另一个短期目标由迭代完成,推动整体前进,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互联网行业反复在强调的迭代。

       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不断的提供阶段性成果。在阶段性成果满足后,又得到了反馈,促进改善行动,达到系统正循环的效果。所以,也可以称之为PDCA的PDCA。

       Plan、Do、Check、Action原先是在生产当中为了提升质量而发明的方法,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项目管理、产品管理、市场营销等方方面面。对于个人精进的应用,我称之为PDCA人生管理术。值得注意的是,PDCA有三个特点:

1. 在单个PDCA过程中,它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2. PDCA闭环之间是可以有连续性的。如上图所示。

3. PDCA是有层级的,而且是多维的。不但短期目标可以有PDCA,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也有PDCA。一个人的能力、思维方式、职业发展都可以有其各自的PDCA。

以上特点也是我称之为PDCA人生管理术的思想来源。

       还有一点特别说明,既然有PDCA,那么完美就不存在,所以,我们期望追求到所谓“绝对真理”、“终极目标”实际上也就不存在。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智慧与成熟的表现。

Part1.5 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与效果

图片5.jpg

       任务是目标落地的抓手,通过增加任务在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和效果有助于我们提升最终的成就和成长的效率。Part2“如何选择”以及Part3“执行力”会介绍其实现路径。

Part2.人生选择

Part2.1 以始为终的四度人生

图片6.jpg

       在进行目标选择时要以始为终。生活与工作不但要脚踏实地,还要抬头看路,根据人生目标选定方向,这样才会找到最终的归宿,不至于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态当中。

       从二十多年前上小学的时候就说目标是人生的启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觉得这话说得依旧很有道理。不过,同样是目标,不同的人的境界相差很大。作者用四度人生来描述:

       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他们没有目标或者只追随当下的潮流。眼界停留在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作为精致或者粗放的利己主义者,只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眼界放在逐利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的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越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他们为理念而生,用毕生的行动追求和捍卫真理。他们对某个或者多个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常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他们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这类人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努力的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坚定的宗教信仰。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就是至善之人的典型代表,他在2017年哈佛毕业演讲就是最好的案例。演讲内容主要为三点:第一,我们作为千禧一代,仅仅找到我们个人的目的或使命是不够的;第二,我们这一代面临的挑战是,要创造一个每个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这是真正幸福的关键,也是我们保持社会进步的唯一途径;第三,建立一个连接的世界,先从本土的社群做起。

       现实当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像扎克伯格那样的成就,一位好朋友表示:人生的意义在于找到自己的价值,为别人和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在乎大小。我对此非常赞同!

       当然,目标确定后,现实与理想难免是有差距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调整,即使有偏差,也在可控范围之内沿着大目标的方向发展。

Part2.2 单一目标的抉择

图片7.jpg

       我整理出了两种方法和一种理念:

      方法1:多因素加权分析法

       作者虽然提出了多因素加权分析法,不过在看了《跃迁》和《原则》这两本书之后,对于如何做决策的分析思路进行了延伸,最终将其工具化的结果如下:

       多因素加权分析法.jpg

       这种方法考虑了不同选择的各方面的权重得分,然后加入了可行性权重,最终得到不同选择的价值得分。

       当然,如果你了解过博弈论的话,你会得到更多不同的策略。例如,如果各选项代表不同的工作机会,尽管最终我们只能选择一个offer,但是由于可以将offer确认的顺序进行调整,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加权得分的高低与不同公司开展面试,而不必在乎可行性对于最终价值可行性得分的影响。这方面推荐阅读《策略思维》这本书。

      方法2:二八法则的三次方

       挑选重点中的重点中的重点。例如,找对象这个事儿可能就不太适合使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评价,一方面很难量化,另一方面,找对象应该是一个感性的事儿,过于理性反而会导致违背了内心的意愿,适得其反。因为太过功利导致嫁给了所谓的社会低位而非幸福的例子比比皆是。与其如此,干脆挑选三样自己最看重的要求,剩下的交给感觉和缘分就行,这样说不定更容易获得幸福。

       无论是绝对理性的多因素加权分析法还是二八法则的三次方,它们各有千秋,各有适用场景,两种方法灵活运用效果更好。

一种理念:专注,帮你获得头部效益。

       通过专注,让我们有机会突破高原期,进入头部效益区。头部效益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来自于《跃迁》这本书,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这种赢家通吃的溢出效应会更加明显,未来的贫富差距加大会成为必然,而且是通过理论、现实甚至模拟程序都进行了验证。要想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就需要争取进入头部效益区。针对此现象,在《反脆弱》读书笔记当中有提到过。

       4.3 头部效益_模型.png

       专注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头部效益,至于如何专注,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作者认为应该设计一系列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小目标,在实践中迭代升级。这种理念来源于积极心理学创始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经典著作,建议阅读本人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书笔记

Part2.3 多目标的抉择

图片8.jpg

       单个目标更多的适用于阶段性重大目标的选择,或者短期目标的选择。但现实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我们往往需要同时设定多个目标,例如健康、财富、家庭三个不同目标的平衡。可是我们的大脑实际上是单线程的,即同一时刻只能完成一个任务。而且,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调整目标。例如,互联网的兴起导致报社裁员,这些记者、编辑如何转型就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再有就是不热爱当前所从事的事情,如何获得幸福?这也需要我们重新调整自己的行为、心态、思维、能力等。作者提出了目标悬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这三种方法。

目标悬置

       当我们有多个目标的时候可以先做其中一个,再做另外一个。例如,上班时间不理睬,理财时间不上班。

       当然更好的方式是杠杆别人的时间,这样我们就可以只对结果负责,而把耗费大量时间的过程请他人替代。

能力嫁接

       人生不一定总是按照直线发展,有的时候会跳跃式发展。作者本人原先是一名在华为工作的工程心理学设计师,成为专职作家并不是从零开始转行,而是将心理学博士、工作过程中的用户心理研究以及长期的写作经验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迭代之后才有今天的转变和突破。

特性改造

       特性改造主要是通过改变心态来改变行为,通过改变行为改变习惯,通过改变习惯改变人生的思维方式。一个人想吃猪耳朵,却买回了猪蹄子,于是按照猪耳朵的方法烹制,结果味道也不错。如果心态不好,连猪蹄子都吃不舒服。生活也是如此,换个角度看问题就舒服了。如果心态不好,就算是天天有猪耳朵吃,也会吃腻。

       生活的乐趣实际上是设计出来的,通过目标分解,然后再把它们当作游戏的一个个魔头进行闯关,即便是无聊的工作也会因为认真钻研的态度发现细节和深度的趣味。

单一目标与多目标的对立统一

图片9.jpg

       当我们总在说斜杠青年的时候,以为一个人可以跨界很多,实际上是建立在核心特长基础之上。例如,特朗普最擅长吹牛,郭德纲最擅长相声,缺少了这个核心技能都没有跨界的机会。如果把一个人的发展用字母“T”表示,核心能力就是竖,是支撑我们发展的主干,决定了我们的高度。而字母“T”的横象征我们的衍生技能,代表我们的广度。

       从上面的模型也可以看出来,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社会化素养,木桶理论在微观层面的个人发展当中并不重要,甚至可以说木桶理论是错误的。不同岗位本身要求的就是有不同能力的人,一个“差不多先生”最终的结果只会四处碰壁。

       当大家都在讨论如何度过三十五岁危机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和专业性,不可替代才会让你高枕无忧。

       不可替代一定不是量产的螺丝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三十五岁危机自然就可以顺利度过。

 Part3.执行力

Part3.1 马上行动Think Big,Start Small,Move Fast.

图片10.jpg

       思考再多如果没有行动都不会有成果,而且行动速度要快。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这会导致加速变化,我们不但要行动,而且要快速行动。

       行动时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等到一切都准备好了再开始。根据我们的PDCA人生管理术可以推理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准备好,除了死亡。我们不是掌握了所有的词汇才开始说话的,也不是在看完所有的书才开始写作的,事前做一定的准备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做“完美主义”。行动起来,见招拆招,边做边学才是比较务实的方法。

Part3.2 恐惧 vs 开放

图片11.jpg

       “动起来”,不做“完美主义”,这个道理即使明白,绝大多数人还是会保持原样,继续为“充分”准备辩护,因为内心的恐惧。恐惧自己的错误被发现,恐惧暴露了自己的缺点,恐惧自己被批评,恐惧自己有缺点。这实际上是本能反应,人类通过产生恐惧心理,让自己减少暴露缺点的机会,进而保护自尊心免遭打击。然而,这并不理性,因为PDCA人生管理术已经证明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

       一个人的智慧是否成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不完美的接受,知道不完美还有勇气面对它,不以个人的面子为衡量标准,而是以最优方案为衡量标准,用开放的胸怀迎接不同意见,把不同意见当作提高的方式。真正的开放心态是对这个世界认知后的自信,这是实现PDCA人生管理术最难突破的心理障碍,也是必须突破的心理障碍。

       这种突破不是强行的让自己接受,而是建立在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的认知的基础之上。其实,我知道这并不容易理解,但我知道它是有价值的,因此,需要分享出来。

Part3.3 避免思维盲区

       什么事情做起来最难?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做起来最难,因为就不知道要做。所以连开始的机会都没有。要想避免这种状况就需要将自己的想法抛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让不同的头脑贡献各自特有的智慧,用开放的心态接受最优的、最完善的方案。

       上面的情况是有思路,但是可能不完整。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思路,无从下手,此时可以使用清单法来分析。简单来说就是将分析角度和分析对象列一个矩阵,然后根据交叉点寻找突破口。例如,下方表格就是饼干创新的案例:

       创新思维清单.jpg(奥利奥的巧轻脆、抹茶冰激凌味饼干说不定就是这样创意设计出来的)

       除了列清单,在思考逻辑上还可以通过取反、细分、互补、伸缩等方式进行创新思考。

Part3.4 对任务分类排序,提高效率

图片1.png 

      首先将任务分等级,然后将任务分类,最后根据因果关系、约束条件排定合理的计划。同等级的事情一起做,同类事情一起做,根据逻辑关系顺序做,这样效率比较高。说白了,就是按照规律做。

Part3.5 现实生活没有说明书

       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都是具体的、深入的、受约束的,这和实验室里只做单一变量AB Test的理论环境相比较,区别还是很大的。此时,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书籍当中都不能找到直接答案,而是需要按照以下步骤来执行:

1. 正确的认识问题。为了避免只看到表面问题,需要问“5个为什么”,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源。

2. 提出假设性思考。假设是基于场景与经验进行的推断,在此基础之上可以让事情开展,尽管不完美,但是可以推进事情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 在实践中检验。

4. 通过反馈不断修正。

Part4.学习

       核心是在讲知识的IBF模型,如何学以致用,这方面直接看本人的两篇文章即可:

1. 《知识技能化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https://ask.hellobi.com/blog/qingdaohyy/11262

2. 《如何系统性的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https://ask.hellobi.com/blog/qingdaohyy/11045

总结

       以上就是本人看《精进》这本书的收获,结合着其它的心得逐渐搭建自己的思考框架。

       最后,再重复一遍,作者实际也是个普通人,既没有特殊背景,也没有过人的天赋,融会贯通的使用作者所介绍的方法,大多数普通人都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获得很大提升。下面这篇文章是对作者的采访《浙大心理学博士,“知乎”大神级人物采铜最近出了一本很火的心智成长类书》

http://hznews.hangzhou.com.cn/kejiao/content/2016-05/31/content_6196466.htm

相关文章:

1. 【原创】如何系统性的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https://ask.hellobi.com/blog/qingdaohyy/11045

2. 【原创】知识技能化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https://ask.hellobi.com/blog/qingdaohyy/11262

3. 【原创】《反脆弱》读书笔记 https://ask.hellobi.com/blog/qingdaohyy/10807

4. 【原创】《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书笔记 https://ask.hellobi.com/blog/qingdaohyy/10944

参考文章及书目

1. 《浙大心理学博士,“知乎”大神级人物采铜最近出了一本很火的心智成长类书》

     http://hznews.hangzhou.com.cn/kejiao/content/2016-05/31/content_6196466.htm

2.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3.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古典

4. 《原则》——瑞·达利欧

5. 《意志力》——罗伊·鲍迈斯特 / 约翰·蒂尔尼

6. 《咨询的奥秘》——杰拉尔德·温伯格

7. 《零秒工作》——赤羽雄二

8. 《设计心理学》——唐纳德·诺曼

9. 《策略思维》——维纳什・K・迪克西特 / 巴里・J・奈尔伯夫

推荐 2
本文由 胡艺友_数据胡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2 个评论

一看就是工科出身,文章像是论文结构,结构层次明确,写的不错就是太长,总结点简单易记的话比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再展开就好,一点小建议哈。
谢谢你的建议。
最核心的是开放思维与积极未来。
很多事情需要展开才能做到深刻,这样才能保证执行力。当然,文字的确还可以精炼。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