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艺友】知识技能化 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浏览: 4223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的知识,面对现实问题时大脑依旧一片空白?首先要反思以下个问题:

      1.知识是学过,还是学会。

      2.是理论,还是实践?

      3.是一次性,还是形成习惯?

学习终极目标是什么?知识技能化。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知识技能化。

知识技能化的六大特征:

      可理解、可提取、可应用、可复用、易使用 /流程化、渐进迭代性。

      以上六个特征是前后依赖,层层递进的关系。

知识技能化的流程是什么?

       学习 > 认知 > >>理解 >>> 应用 > 实践 > 迭代升级。

       学习与认知主要属于理论层面,一方面是信息的输入,一方面是信息对于信息本身的加工,更多属于概念层面。

       此处的理解是指与个人过往的经验的一种结合,或者与已知知识的联系比较。

       应用、实践与迭代升级都是属于现实应用层面。

知识技能化的神经科学理论依据是什么?

神经元是大脑的主要组成

       人的各种行为与能力是建立在大脑的使用的基础之上的。大脑是靠一个个的神经元(脑内最主要的神经细胞)相互之间的电脉冲的传递而运转的。一些基本的行为调动的神经元较少,而且部分能力是先天具有的,例如,看到好吃的会饿。但对于更高级别的行为,就需要靠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例如,计算机编程。

       同样是编程,我们发现对于一个很熟练的人速度会很快,对于一个新手速度却很慢。这种现象在解剖学中的解释为拥有不同技能能力的人其神经结构会不同。最经典的案例是,爱因斯坦的大脑被解剖之后发现其脑丘壑的深度是远超过普通人的。因此,技能的差异实际上是在电脑生理结构上体现的。

神经元.png

知识技能化的核心:髓磷脂

       相关科学发现,大脑中的髓磷脂是技能习得的关键。通过反复训练某一种技能可以使得相关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纤维的电脉冲反复经过,强度和次数增加就会使得其外层形成一层髓磷脂,髓磷脂类似于绝缘层,可以让电脉冲在“专线”上高效传递,避免电荷杂乱无章的向四处发散或者受到其它电荷的干扰。当专线形成时,技能才算掌握,而且,随着训练的增加,专线得到加强,能力也就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们所说的烧脑,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不同的技能对应不同的区域

       不同技能对应大脑不同的区域,不同技能的差异在大脑结构中的表现也各有不同。技能的形成需要反馈,那么不同技能也就需要不同的反馈。这也说明,不同技能的形成在底层原理会有通性,但是具体技能的形成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

       由于一个人生命是有限的,每一种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时间,所以,一个人最终所掌握的技能一定是有限的,人与人的技能也一定是有差异的。

大脑结构分布.jpg

知识技能化的核心:IBF模型

技能化的前提是理解:Interpretation

爱的家·戴尔学习金字塔.jpg

学习金字塔:被动学习

       要有输出首先要有输入,最主要的输入形式包括听讲、阅读、视听、看演示,这些都属于被动学习,其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好的方法应该是主动学习,包括讨论、实践、教授他人,写作等。根据美国著名学习专家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我们知道,通过输出带动输入的效果最高的知识转换率能够达到90%,远远高于被动学习最高吸收30%的留存率的效果。

       为什么被动学习是不够的?因为被动学习会给人一种“虚假理解”的假象。例如,上课听讲的时候觉得老师讲得头头是道,感觉听得很明白,轮到自己进行课后练习的时候却无从下手。这就是典型的,“我以为我明白了”。

被动学习的缺陷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这种场景下大脑通过内部语言和自己沟通,内部语言的速度非常快,而且不需要严谨的逻辑就能达到理解的效果。另外,当老师在进行A>B>C>D的推理时,我们的瞬间记忆可以帮助我们记住A>B,B>C,C>D的两两之间的过程,但是瞬间记忆的维持时间是有限的,很有可能在我们理解C>D的过程时,A>B的过程已经忘记了,这就导致了逻辑缺陷。然而,由于我们的思路一直按照ABCD层层推进,所以,即使忘记了A>B的过程,也不影响我们认为自己“理解”了D的推导过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只明白了点,但是却不理解各个点之间的层级和逻辑关系,这就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学习金字塔:主动学习

       为什么输出会提升知识的理解?输出的时候就不再使用速度极快的内部语言,而是使用速度相对缓慢的外部语言,这就给逻辑的严谨性留下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其次,输出的过程必然建立在知识的梳理之上,因此,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漏洞、因果关系、层级关系等都会得到完善。

提升知识转化的方法:Backward

Interpretation的不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Interpretation能够解决的问题更多还是停留在认知层面,它并没有解决知识与“我”的关系,虽然这是知识技能化的前提,但如果满足于此,就会停留在纸上谈兵。因此,需要从Interpretation向Backward进阶。

Backward是什么、怎么用

       我们需要通过“Backward”建立与“我”的联系。所谓的“Backward”是指从过往的个人经验中寻找与该知识的关联性。通过个人体验的思考,可以将知识在现实层面找到根基。也有利于我们寻找知识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还可以从反例当中认识到理论的适用边界,让我们更加辩证得看待问题。通过个人体验,也可以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关联关系,这也是对旧知识旧认知的一种升级。

如何更好的Backward

       知识与个人的关系越密切,体会就越深,内化程度就越高。如果实在无法从个人经验当中找到新知识与个人的联系,就寻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的案例经验,例如,自己的家人、同事,如果还是找不到,才去互联网、书本等更远的地方相关经验。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需要辩证的看问题,不同环境、不同场景,故事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都会有很大差异,别人的经验在自己身上不一定好用,因此,个人经验的价值会高于他人经验的价值。

       当然,并非所有内容都可以从身边的人身上找到相关案例的,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基于迈克尔逊-莫雷的观察以及洛伦兹变换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胆的假设之后奠定了狭义相对论。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个人相关经验的重要性。

如何做到学以致用:Forward

搜狗截图20180127104723.png

为什么要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但大多数人却学了就忘。回想一下,大学里学的知识还记得多少,5年、1年、3个月之前的某些理财知识、方法论、某个刚学的菜谱是不是已经记不起来了?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就会遗忘,那么学过的东西的价值就无法完全发挥出来。而应用才是最好的学习,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教科书的课后练习,它甚至强大到了让没有明白原理的学生都能拿到分数,可见“用”对于学的作用有多大。

       通过实践可以将知识与现实打通,最典型的就是做ppt,看看那些高手所使用的技巧95%以上的技巧都非常简单,然而人与人的差距却十分巨大,这就是学以致用的水平问题。

如何通过Forward学以致用

       如何才能做到学以致用?不妨看一看象棋高手。科学研究发现,真正的象棋大师头脑中存在着无数场景的“模块化信息”,他们把一个个的场景以及应对方案提前储存起来,遇到相应场景时迅速调用。所以,没有什么大师是不经过训练和反复的操练而练成的。

       对于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在Interpretation及Backward之后,我们就需要思考该知识未来可以应用到哪些场景,这种将知识与未来场景相结合的行为被称之为Forward。

为什么Forward方法有效

       提前思考知识的应用场景,当以后遇到了相同场景是,我们只需要调用记忆的功能就可以应用,而调取记忆所需要的信息整合难度与时间是远远小于思考信息、打通逻辑、加工整合这一流程的复杂度。即使没有遇到完全相同的应用场景,那么也有机会遇到相似的应用场景,或者由于做过相应的训练并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面对新场景结合知识的信息处理速度也会大大提高。

       如果知识学到了,但是没有提前思考如何应用,那么即使碰到了合适的应用场景,大脑也很难迅速将知识与场景建立链接。

我们经常说有些人更聪明呢、反应更快,实际上就是因为这些人把上述的“Forward知识应用场景”这一工作做得更好。大多数人的智商实际上差不多,差距基本上是后天产生的,而产生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在训练。

知识技能化的精进之路

  冰山理论.png

不形成习惯就难以精进

       通过神经科学让我们明白了知识内化的原理,通过IBF模型让我们明白了知识内化的行为方式,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依旧没有什么作用,因为,这些都是意识层面的认知,对我们的行为有更大影响力的潜意识层面却是对“改变”和“复杂行为”具有抵触行为的,这就会导致知识技能化在行为层面很难持续,除非我们将其形成习惯。

PDCA人生管理术.png

个人习惯、企业制度、国家法规

       从个人层面,我认为工具化是知识计划化的最好手段。例如,进行项目管理就用project软件,进行竞争力战略分析就用SWOT分析,甚至为了提升自己的深度工作,本人还专门只做了一份《深度工作自检清单》。通过工具把套路固定下来,随着使用次数和时间的增加,逐渐养成习惯,进而在生理层面获得改变,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对于企业和国家而言,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预先安排好,因此,需要通过规章制度或者国家法规将前人的经验智慧,总结成一套流程或者原则,指导后人的行为,进而将知识复用,这种复用也可以认为是在个人之上的组织或者集体层面的工具化结晶。

知识技能如何精进?

  • 格局层面:通过二八法则的三次方抓住最有价值的知识将其技能化,战术的价值首先是建立在战略正确的基础之上。
  • 方法层面:通过“刻意练习”不断积累套路,通过“深度工作”提升效率,通过有价值的量变与效率提升获得质变。
  • PDCA:通过PDCA小步迭代、快速试错、持续精进的方法不断进步。由于信息不对称,目标不清晰,沟通不到位等各种原因都会使得最终结果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时代在进步,需求在变化,技术在发展,这都也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改变。这个世界没有完美,也不可能有终点,抱着迭代的心态做事情,知识与能力就会在相互促进中不断精进。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每个人都会有思维忙点,即,由于个人知识与见识有限导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情况发生,要想克服思维忙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统一的目标前提下,召集相关人员进行互动讨论。
  • 知识的化学效应:通过知识的迁移获得复利效应;通过互补知识提升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通过知识的互动,激发知识的化学效应。

如何避免知识焦虑?

知道自己要什么是最大的精进

       千万别变成“书呆子”,而要“功利”的、有目的的学习才行。

图片2.png

底层的方法论没有那么多,像手机一样管理自己的知识。

       手机可以分为底层操作系统,例如ios或者安卓系统,这就好比我们与生俱来的听、说、运动、记忆等能力,运用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后天习得更高级的各种技能,例如钢琴演奏、开车、绘画等。在操作系统之上可以安装类似于微信、淘宝、携程一样的app,这些能力类似于我们的意志力、抗压力、时间管理能力、刻意练习等能力。在微信这样的平台上又可以集成各种小程序,类似于意志力当中的心理暗示技巧,时间管理中的番茄工作法等。

       这样划分之后,我们会发现只要安装我们需要的一定数量的app就可以满足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应用。而对于微信这样的app中的许多小程序,实际上我们也仅仅需要掌握那些我们需要的技巧即可。大包大揽的结果只会导致内存溢出,大量僵尸app也不会带来任何价值。所以,从真正的需求出发来学习即可。

我们的大脑需要安装什么app?

       我认为需要安装心理学、神经科学、系统科学、数学、哲学、生物学、历史、逻辑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艺术。多元思维会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指导现实中的行为。

注1:以上各学科有前后递进关系。

注2: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知识的调取比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

       百度app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有用的app,有了这个app很多知识都不再需要存储在自己的大脑中,而是可以存储在外部,我们只要掌握调用知识的方法即可。

学会杠杆别人的知识

       我能想到的具体方法如下:

  • 管理
  • 寻找供应商
  • 花钱购买服务
  • 任务合作
  • 收集或者购买他人的知识成果
  • 跟随成功人士和组织。例如,看比尔盖茨推荐的书籍,根据任志强的判断买房,根据银行的分布找店面网点,这些都是借力的方法。

知“道”

       非常遗憾的是本文能够做到的知识告诉你怎么做,他无法替代你的行动。知识的内化就像锻炼肌肉一样,必须要有行动,才会进步。恐怕这就是知识学习之道——知“道”。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获得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虽然他很难,但只要行动就可以进步,通过PDCA人生管理术持续精进。

附:知识技能化 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思维导图大纲.bmp

知识技能化 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jpeg

相关文章:

1.      【原创】“深度工作”工具化、技能化的亲身实践案例分析  https://ask.hellobi.com/blog/qingdaohyy/11127

2.      【原创】《深度工作》读书笔记:高效、专注、高价值工作的秘密  https://ask.hellobi.com/blog/qingdaohyy/11125

3.      【原创】如何系统性的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https://ask.hellobi.com/blog/qingdaohyy/11045

4.      【原创】《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书笔记  https://ask.hellobi.com/blog/qingdaohyy/10944

5.      【原创】《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读书笔记https://ask.hellobi.com/blog/qingdaohyy/10887

参考文章及书目:

1.      为什么每个神经元都需要数千个突触? www.zhihu.com/question/22260824

2.      记忆的本质 www.zhihu.com/question/21484205

3.      人脑的学习原理 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9d8ef3401019kcf.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4.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安德斯·艾利克森

5.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没一点脑力》——卡尔·纽波特

6.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7.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古典

8.      《原则》——瑞·达利欧

9.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采铜

10.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彼得·考夫曼     

11.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12.  《如何阅读一本书》——艾德勒

13.  《这样读书就够了》——赵周

14.  《普通人快速崛起的31堂必修课》——刘媛媛

推荐 4
本文由 胡艺友_数据胡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4 个评论

胡老师写的很好
过奖
精彩!
别问我为什么跪着看老师写的文!!!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