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分析中售罄率的几种用法(一)

浏览: 3284

前言

      商品分析过程中,售罄率是一个很常用的指标,它的公式是:

            某个期间的商品销售量(金额)/进货量(金额)

      这个指标主要用于说明商品的适销程度。那么,在具体的应用中,有哪些需要比较有意义的应用,或者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售罄率的具体应用 

第一,两个基础的角度:商品与组织

         从这两个角度,我们能获得哪些问题的答案:

                  1、 哪些大类、小类、售罄率高,哪些售罄率低;

                  2、  哪些款、SKU售罄率高,哪些低;

                  3、  这些大类\小类\款\SKU在各区域\终端的售罄率高低状况;

                  4、  哪些地区\终端在某段时间内售罄率高,哪些低;

                  5、  这些地区\终端的TOP和BOTTOM售罄商品;

         看起来很简单,两个角度各自出发,再进行交叉查看,只是我通常认为一先一后的一置换,对数据作出的解释就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时间维度

         虽说公式中的某个期间可以任意取,但我认为以商品为主体,取商品整个周期(上市或初销日至今)更为有意义。

         另外,结合商品的时间属性,是不错的选择,譬如商品年份、商品季节、波段等时间属性。

         还有一个动态变化的商品时间属性,就是已销周数,可以依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划分,不同行业如男装女装,或是不同季节商品,可以设置不同分段。

         因此,在分析时,建议首先对商品的年份季节波段属性以及上市周期属性进行选择或是分组,分别查看。

 

第三,商品属性

         结合丰富的商品属性进行灵活多样的组合分析。

         商品属性设置得越丰富,在这个时候,就能获得更具体更精细的信息。譬如,故事、系列、款类、面料等等;

 

第四,设置合理售罄区间

         售罄率结合企业过往商品管理经验及行业参考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常说来,售罄率有一个正常区间,过高或者过低都需要予以重视,分析原因。

         譬如说,某个波段货品,上市N周以后 ,售罄率为35%,而企业定义的此区间上限为28%,则可以考虑对其展开进一步的重点分析。

 

第五,多指标

         数据分析过程中,单单用一个指标来说明问题,是不科学不全面的,售罄率相关的分析亦是如此。

         举例一下,售罄率指标如果结合平均折扣率来做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对品类、货品进行评估,就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推荐 0
本文由 andrea_zhou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