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两万关注者之际

浏览: 2020

这个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在15年8月发出,而正式连续地写作,是去年9月开始。

文章大约写了50余篇,平均算每周一篇多一些,看来我还是挺勤勉的。大家偶尔觉得长期不更新,可能是过于思念我的文章,造成的时间感知错觉,嗯,是错觉。


运营该公众号,最初目标是在今年底达到两万关注,毕竟它只能花费我业余时间。现在完成这个阶段性目标,我挺意外,这成绩是阅读本文的每一位读者带来的。


image.png

在此感谢各位的支持!


说来不好意思,这个公众号起初没有定位,更多是个人的输出。既然是输出,它可以是数据、可以是运营、可以是职场、可以是互联网,所以也就没有目标用户,或者说,目标用户就是一群可爱的互联网人。


因为写的内容不够聚焦(运营文章中偶尔插几篇Python真的不是反差萌么?),内容的粘性是打问号的:爱看数据的不看运营,爱看运营的不看数据。这也是我对关注者达到两万的意外原因。


现在和以后,也不会聚焦某一领域的内容,大家既然关注了,我就把这份信任作为我写文的动力。希望大家都成为很厉害的数据,或者很厉害的运营。


今天多谈几句打理这个公众号时产生的想法或心得。


  运营过程


这个公众号其实四岁半了,我13年2月申请,起初兴起,那时还在学校很苦地考一个证,哪了解啥运营。自己更感兴趣的是产品经理,为此还投稿了不少文章,有机会可以给大家看看我四年前的自以为的「干货」。


工作的经历不多复述。在16年下半年,我内心输出的想法愈演愈烈。诱因可能在于带团队的过程,我欣喜组员的成长,也愿意将各类能力、思考方式和技巧教给他们。即使他们都是0~2岁的运营,在某方面已经有了出色的特质,哪怕不在同一个公司,现在或多或少都能带人,独立负责一个模块,或者建立个小体系。


既然喜欢教导,不如把它变成输出,进而影响更多人。我在公司内部做过培训,个人并非有感染力特质的演讲者,声音也不磁性(被姐姐说过娃娃音),所以文字是我最好的表达。从读书年代到现在,我一直保留着写作的习惯,想来文章不是大问题。


于是在16年8月份,我开始总结几年工作经验下来的技巧、思维。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章读懂活跃数据」。


当时的阅读量是800,我为此高兴了挺久,说明有人认同内容。我没有经过任何运营培训,那时也没有读过任何一本运营书,平时又鲜少和同行交流。知识都是吸收的网上的碎片化加工作实操获得,老实说,我并不知道自己的体系是不是靠谱。


事实证明,不赖。也因此有了持续写作的动力,每一位关注每一个阅读数每一条消息每一次留言都是鼓励自己写下去的正效能。若早期的几篇阅读量稀少,坚持下去的动力很受打击。


最初一段时间的关注数增长不快,第一个高峰是「如何七周成为数据分析师」带来的。

image.png

从图中可以看到,以11月10日为界,关注者的增长和早期有了明显的变化。如何成为数据分析师,最初是一篇知乎的回答,因为我写文的特点是啰嗦,越写越容易变长,越长越容易裹脚布。


在写七周的回答时,我内心的历程是这样的:数据分析师嘛,Excel肯定要的,图表也是必须的,数据量大了怎么办,上SQL嘛。分析没思路不行,要有分析思维,分析不懂业务会抓瞎,得加上。统计学我虽然不擅长,但要对新人负责,不能漏。Python,唔,会不会有点朝纲?算了,凑成七周吧,我挺喜欢7这个数字的…


最后便把长篇大论拆成了系列文章,无心插柳柳成荫。七周的文章是我阅读数最高的,现在有12000。期间也有小伙伴感谢文章,在转岗和面试过程中给予了帮助。这感觉挺好。

关注人数的增长高峰是2月到3月,那时候因为春节假期,有更多时间输出内容。数据表现看来还是和更新时间挂钩的,我得努力更新。


早期文章的七日打开率有20%左右,后期随着关注者的增长,下降到10~15%。这个数据应该属于中上游水准。希望能一直保持下去,大家一直喜欢读我的文章。


image.png

我运营期间没有做过推广,不少读者都是通过知乎引流过来,也感谢各家自媒体的转载和曝光,这也是读者关注的渠道。

image.png

从图文页的阅读数据看,明显分为几个阶段:早期的无人问津、中间的阅读密集期,后期的峰谷泾渭分明,推文密度下降的放缓期。原因自然和我投入的精力成正比。


我写文章的时间其实不会花费很久,只是要从生活中抽出时间。现在每天都有跑步的习惯,已经五年,平时也是自己准备饭菜,所以夜间空闲不多,一篇文章的花费间隔也就比较久了。以后也要多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输出

运营公众号最大的收获是重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早期,我很少有整理知识和归纳工作的习惯,经验依赖于野蛮生长,在16年的时候才觉得应该停下来消化和吸收,运营公众号就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人的知识、经验、记忆、思维这种存在于大脑中的高级认知,若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它们的利用率是很低效的。当你想使用的时候,它们不是藏在哪个疙瘩角落,就是被粗糙地滥用,从短期内看,人们会高估它们的作用,从长期看,又会低估。

每次写文章,都是对知识再造的过程,如果你有同样的经历,会体会到这种感觉。原有的过去认知都有偏差和错误,写作的过程就是纠正它们的过程。运营公众号弥补了自己不归纳整理的习惯。


我也理解了自己的不足,每次写作停顿卡住,或者自觉论点不完美举例不充分,都是因为自己知识点薄弱。为了完善它,会有动力花更多的时间查找和学习。


能理解不足,才会有进步的空间,要盈满,先放空。我个人有三次工作相关的阅读高峰期,第一次是找工作到职场新人阶段,为了就业读了不少互联网入门书籍,第二次是负责公司数据期间,为了弥补上只会Excel的短板,第三次便是自己开始输出公众号。


或者这样说,公众号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得益于此前各类文章和书籍的阅读与思考积累。这种积累带来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不受学识领域不同的影响,很多道理殊途同归。


譬如,第一次理解长尾理论,是在SEO的关键词上,后续学习文本分析的时候,我尝试把它和SEO结合,能不能用隐马尔可夫预测?它们本身又和用户的搜索行为关联,搜索行为是用户心理的映射,不同场景下的用户心理是不同的。这种关联是累计一定学习后自动养成的习惯。


和学生时代不同,我第一次觉得学习和知识是有趣的,为了找到这个兴趣,我花费了十多年。


平时利用电商的促销买过不少书,深受消费主义荼毒。

image.png

还有二十多本没有拍到,这些都是几年来买过的书籍。当然没有全部阅读啦,大约看过三分之一。自己阅读范围比较广,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大数据、运营、心理学、市场营销、产品、文案都会阅读一些。虽然它们分散了我不少精力,但我并不排斥。


因为内心就是想成为很厉害的人。


早前写过一篇「为什么未来的趋势是全栈运营」,这即是关于职业和学习的思考,也是广泛阅读带来的结果。


另外一方面,我希望把它们输出给大家。曾经带过组员,其中一位来公司时是类似客服岗位的实习生,后来他调到我下面的数据组,现在已经是一家互金的数据分析师。看着懵懂新人成长到独当一面,是一种很好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写公众号的文章中愈发强烈。既然大家愿意读,我便愿意写,既然写,就要写得好,这种动力甚至可以支撑我持续去看书和学习。


现在能保证每周都有定量的阅读,也会做笔记,这是公众号带我带来的另外一个影响,因为在公众号输出有较高的要求,所以需要一定的结构和体系化。

image.png

这些提纲最后会被写成文章推送给大家,希望有趣、易懂、通俗,它也是输出的目的。


内容能给力吗?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因为学以致用要看大家的消化。若是收藏文章却束之高阁,推送再多也没有用。好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在工作中实战,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高压和自驱都是良好的催化剂。另外一种就是持续的学习和总结,当初写公众号多有随性,随着关注的粉丝越多,或多或少希望影响到更多人。


谁都有潜力,只是缺乏一个契机,为什么不是我的输出带来改变呢?想象一下,很多运营知道了如何用机器学习提高业务,数据分析师们更了解用户心理和行为,产品掌握市场营销,等等。


也许我内心,也隐隐希望打造出一个出色的团队,运营、数据、产品、营销都强卓,很多方面乃至超过我。一群未来注定很厉害的人,曾经喊我秦老师,想一想也有些激动。

写到这里有些唠叨,开始想分享公众号的数据,后来想倾诉一些想法,倾诉得大概啰嗦了。两万关注者在行业中不是一个值得夸耀的成绩,可也是一篇又一篇文章走到现在。有一天我夸耀,不是数字多么好看,而是你们关注了我,最后再次感谢。


最后的最后,明天会更新一篇Python,说了要提高速度的。



  用户赞赏用


推荐 1
本文由 秦路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