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数据忽悠的三大利器

浏览: 1334

【数据忽悠三大利器】

相关等于因果;

②抽样数据代表所有;

③选择性忽略。

案例:

1、中国有3.4亿富人?

2、高铁上座率高于100%,但为何空位子比比皆是?

3、平均工资不平均;

4、80%自有住房率=80%的人有房住?

6.2亿(全国城镇人口)-2.3亿(中等收入人口)-0.5亿(贫困人口)万="富人"3.4亿?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蓝皮书》中称,截至2009年底,全国城镇人口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城市中等收入者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目前城市合理的贫困线在人均年收入7500至8500元之间,全国城市贫困人口数约为5000万人,占7%至8%。这组数据主要被质疑的方面有:其一,人均年收入7500至8500元的贫困线标准,比大多数地区的最低工资保障线还要低。其二,贫困线太低,导致相当一部分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被划入“中等收入阶层”。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认为,现在不能以以往的温饱标准来衡量贫困。不足以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求,都可以归于贫困,比如医疗保障、孩子上学。随着生活水平改善,明显低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属于相对贫困化。

高铁上座率107%:每站新上人数都会被纳入总人数,空车厢不影响上座率

铁道部网站消息,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一个月以来,共开行动车组列车5542列,日均179列;运送旅客525.9万人,日均17万人,平均上座率107%。铁道部解释称,上座率是用买票的总人数/总的座位数得出的平均数。但被严重忽视的问题是,铁路不同于飞机,确实存在旅客上下车的问题,非直达车在统计时,路途中每新增的一位游客应该被累加,然后再除以定员数。

同样以上海到南京为例,在上海有480人上车,到苏州下车400人,又上车100人,尽管过了苏州,车厢里已经没有多少人,到南京站时仅有180人,但该趟列车的上座率依然为(480+100)/556=104%。

城镇登记失业率源自“待业登记”:只有城镇户口去劳动部门登记才算失业人口

中国上世纪80年代起建立登记失业制度,所有城镇无业者都必须去政府劳动部门登记,称为“待业登记”。1994年伴随中国市场经济转型,劳动用工制度改变,政府不再统一分配安置,“待业登记”改名为“失业登记”。目前的“城镇登记失业率”,顾名思义只面向城镇户口拥有者,不包括农村劳动力。

这种既不包括国有及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也不包括农民的失业率计算方法已经遭到学界质疑,目前国际通行的调查失业率既不会将乡下人区别对待,同时也并非由失业人口主动上门登记,发改委此前称改革后的调查失业率将从“十二五”期间展开。

60%劳动者未进入统计,"平均工资"不平均

国家统计局2009年公布上半年城镇平均工资14638元,平均到每月为2440元,数据一出引起广泛质疑。首先,平均工资不等于实际发放工资,它是将个人津贴、奖金、养老保险、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所有劳动报酬。其次,国家统计局采用的是总额除以人数的方式,统计样本包括城镇在岗职工工资,它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经济、外企等,未包括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但后两者恰恰是就业的主要方向。2008年的《统计公报》显示就业实际人数已经达到3.02亿, 60%以上的人并没有包括在统计范围之内。

2009年房价同比上涨1.5%,民众讽刺“小数点放错了”

2009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这一涨幅显然与民众经验迥异,但国土局随后的紧急解释也并非没有道理。差异主要是信源不同,统计局的调查范围是70个大中城市房价抽样,甚至还有开发商填写的数据。此外,2009年房市年初惨淡,年尾红火,综合全年数据并不是很高,1.5%指的是全年的平均涨幅。不过,民众显然并不买账,“小数点放错了”等批评不仅体现了对统计局数据与事实背离的不满,还有对楼市政策措施未来效果的担忧。

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远低于实际花费,80%自有住房率≠80%的人有房住

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核算中,居民消费支出内的“居民人均每月居住支出仅为111元”,但城市房屋租赁者明显感觉这个数字远远低于他们实际花费。统计局官员解释称,这个数字是全国平均,北上广等大城市房屋租赁者很多,但在全国范围内,自行拥有住房的家庭仍然是大多数。居住支出包括也不包括购建房支出和自有住房虚拟租金。

另外在国家统计局调查样本中,自有住房户比重超过80%,极易给人造成全国80%的人有房住的幻觉。但事实上,“自有住房率”原本的意义是有多大比例的房子是私有的。按照联合国的统计资料,欧美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的总自有住宅率普遍在60%至70%,中国在住房自有率上“超英赶美”,那是因为中国住房保障没有跟上,这是危机,而不是成绩。

推荐 0
本文由 黄成明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