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企业售罄率指标的调整定制

浏览: 2309

 从博客的访问来源信息里,发现不少来源于售罄率指标相关,其中很大一部分,关注其计算方式。莫非,售罄率的计算公式还有那么多值得商榷之处?是的,大多数能够查阅到的书或资料中,售罄率公式便即是定义为:销售数量/进货数量。而恰恰是在实际操操作计算的时候,却产生有诸般变化,真可谓是进行一番“私人定制”了。本文就此展开聊聊。

    本文以计算直营售罄率为例。如为直营和代理加盟混合模式,且渠道零售数据上收情况较好的可以参考直营方式计算,加盟商数据类直营分析,上收不到的,可视需求计算混合消化率,再外加直营售罄率分析。事实上近期也确实有代理商企业的朋友沟通计算此指标,统计整体数据,也只能这样了。另外一个约束条件是,下文以计算累计售罄率为例,如计算期间售罄率的,亦可以此类推。

    计算之初,需要确定一下是查看什么层级的数据,直营整体?还是具体终端级别?也有企业放弃计算单款到终端的售罄率,一来是算起来蛮麻烦,同样是销售除以进货,在进货指标的口径上存在差异,二来是遇到多次配货的,一时的售罄率高低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这些就是实际情况与理论公式上的差异了。

    计算终端级别的直营累计售罄率,公式为累计零售数量/累计进货数量。零售数据好说,而进货数量的口径则需要依据情况进行考虑。笔者在与企业商品部门沟通此口径时,通常将可以影响到计算口径的几个因子称为“两入两出”,两入分别是配货入、调拨入(移入),两出则是退总仓,调拨出(移出)。

    当按照两入两出的净值来计算单款终端累计售罄率时,会发现很多时候都会偏高,尤其是到季末时候,几乎都是往100%走了。这种情况对于商品分析的运用售罄率指标用于事中基于商品的消化水平和适销程度采取调配动作或是季末总结分析,意义很小。

    因此,就有了调整,部分企业采取了两入一出,不将退回总仓纳入计算,来衡量单款终端消化水平和适销程度 ,这样调整后,在表面上进销存不再是平衡的,但是却能一定程度上反应款在终端的实际反应,更趋真实。

    还有些时候,企业干脆以销加存,粗代进货,进行计算,这种情况下,亦与两入两处一样,会存在误差。

    衍生的,还有部分企业,只用两入(配货入、调拨入)作为进货统计口径,也还有企业仅选用配货入指标,来核算做配货和调货操作的准确性。特定一些情况下,企业也有会考核初次配货的准确性的,那么分母就会选用初次配货的数据。

    以上均是单款在终端级别的售罄率指标统计的一些情况。那么到了整体级别统计直营的累计售罄率,同样的,零售指标基本没什么特别,但是累计进货数据,则又可能需要作出调整,口径变成直营总体业务的采购入库数据,至于所有终端进货的合计,也可以作为参考数据再计算成另外一指标作为辅助对比分析。顺便提一下的是,对应的其库存口径,亦会变为店仓、区域分仓以及直营总仓库存的合计。

推荐 0
本文由 andrea_zhou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