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互联网产品经理进阶修炼》读书笔记(二)

浏览: 2168

【第四章】产品的需求----如何做需求分析?

需求:就是用户的最终目的,只与用户的最终目的有关。

不是用户的需求改变了,而是用户对解决方案的期许改变了。

先满足客观需求,再满足主观需求

image.png

马斯洛需求层次,满足的越多,你的产品越值钱。

客户购买的不是产品而是解决方案。

产品需求--->用户需求--->马斯洛需求--->用户需求--->产品需求

获取需求

抢占“制高点”----“触动人心”

1.用户的需求像座冰山:明确的需求---隐含的需求---未知的需求

2.用户调研的注意点:问其话、察其言、观其行、用户永远是对的

重点调研用户遇到的问题

个性化的需求不是产品需求,尤其是在产品前期或中期

3.充分考虑应用场景:在“他”身边,为“他”设计。对用户场景的揣摩能力,创建可信并且有用的人物角色。

4.从用户痛点入手:因为痛,所以需求(满足某一需求要花费巨大成本)

一种是可见的痛,一种是客户说不出来的痛

寻找的方法:数据分析+应用场景

定位到强需求、真需求

刚需~强需求

如果有一个好的产品创意是满足客户相对较弱的弱需求的时候的建议:通过对需求的延伸、包装、尽可能做满足强需求、多应用场景的产品。

对需求去伪存真:

1) 确认这个需求是不是目标用户的需求,是不是目标用户的普遍需求。

2) 分析需求的表象

3) 挖掘需求的根源

4) 关注需求的背景

如何管理需求?

1.基本需求、期望需求、兴奋需求

image.png

2.列出需求矩阵表

3.需求要为产品目标服务:产品需求本质上是为了产品目标而服务的。当用户需求和产品目标相冲突的时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五章】产品的设计:两个原则三个技巧

【原则1:产品目标>功能需求>交互流程>UI界面>视觉效果】

image.png

【原则2:有用>可用>好用>令人愉悦>意义深远】

image.png

【技巧1:不要错误的设计产品】

支持用户的心智模型:心智模型--符合自身习惯的行为方式

用户关心我应该如何接触和使用它

好的设计往往是让客户知道的越少越好

反馈:要让用户能够及时、持续接收到其操作状态的反馈信息。

*即时、明显的反馈*

1.通过界面的可视性提供反馈

2.利用声音增强反馈

巧妙应对出错:尽量不要让客户在操作过程中出错

一定不能让用户感觉到自己傻

办法1:一种是利用一些限制因素来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通过界面设计的暗示,来突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办法2:通过系统主动矫正用户的错误行为来消除错误发生

支持用户的使用情景

【技巧2:为中脑、旧脑而设计】

互惠、承诺和一致、稀缺、谨慎选择(建议深度《影响力》,后续会有第二部《先发影响力》的笔记哦~正在阅读中o(* ̄︶ ̄*)o)

【技巧3:把产品做简单】

没有一个产品或服务是单纯靠做减法而成功的。产品做减法的部分一定是与核心功能联系不甚紧密才可以。

做到,功能较复杂,但是操作及其简单。用户其实喜欢中等程度的复杂,对某一款产品越熟悉,就越喜欢复杂程度更高的。

让菜鸟也能上路:新手指导、指导性提示。

设计更好,而非更多的功能:合理删除、聚焦有价值的核心功能;适时隐藏,不重要的功能隐藏起来;巧妙转移,将复杂性转移。

体贴会让用户感觉简单

“流”不被打断,用户和产品之间良好的“交互”或“互动”。

【第六章】产品的体验

1.把用户当做傻子

用户不是阅读
用户不做最佳选择,而是满意即可用户并不寻根究底,而是勉强应付

2.别让用户去思考

可用性第一定律:“别让我思考”。

可用性第二定律:用户点击多少次都没关系,只要每次点击都是无须思考和毫不费力的。真正问题不在于达到目标之前要点击的次数,而是每次点击有“多难”。

可用性第三定律:去掉每个页面的一半文字,然后把剩下的再去掉一半。
别让我等

用户的耐心是非常有限的,别让用户失去耐心。

绝对速度一定要及格,用户最满意的网页打开时间实在2秒以下。

别让我想

给予用户明确的提示,以便用户清晰地知道下一步要操作什么尽可能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别让我烦

3.好的界面瞬间打动用户

不可忽视UI

1.空间的摆放要一致

2.UI布局尽量符合格式塔原理中的接近性,即相互靠近的空间看起来属于同一组。

3.用结构来提高客户浏览长数字的能力,例如5,678,521.00元

4.构建清晰的视觉层次:用尺寸大小、显著程度和内容关联对页面内容进行组织排序

5.支持、而不是干扰阅读:识别越容易,阅读也就越快、越容易。

a.避免一些难以辨认的字体、如带图的背景或所有文字都居中对齐等。

b.使用直白的、用户的语言

c.将界面设计出视觉层次

6.让错误信息提醒易见

7.为促进用户使用,系统提供低风险环境

a.尽可能防止出错

b.向用户清晰展示他们做了什么,这样错误就容易被用户及时发现

c.让用户能够轻松的撤销、翻转或修正错误

打造完美的表单

1.表单结构组织

2.表单元素

a.标签对齐方式:右对齐、顶对齐、左对齐

b.输入框基本原则:表单设计应在易学、明显、防止出错方面进行优化

c.动作:让主动作和次动作的设置一目了然(主动作在左“确定”,次动作在右“取消/撤销”)

d.帮助文字

e.错误与成功

设计表单的完美境界:用户关注于当前任务,而忽略了表单的存在。

4.让用户感到自然

更自然的交互特性,例如摇一摇和靠近耳朵时候 麦克风

5.用户体验是为了更好地说服客户

登录页---消除新用户的不安全感:登录页中将第三方对公司、服务或产品给予的认可信息包含进来

主页---吸引用户别让他离开,并最好能点击一个连接。主页的主要目标用户其实是新用户

用户看了你的的网站无法立即知道你是做什么的,那就需要“功能标语“

把重要的东西放在首页,让用户直接找到“目的地“

分类页---“过滤器“:首先提供显示、排序、和过滤用的选项。其次考虑“加入购物车”,杜绝来回跳!

详情页---帮助用户深入了解产品或服务

结算流程---任何结算流程都与表单有关,最好能够帮助顾客回忆购物车中的物品,例如在购物车里面放置每个物品的缩略图。

6.用户体验是很立体的感受

满足用户预期的服务

深入群众,体察民愿、抛弃自恋的外壳、做土、俗、简的内壳

好的用户体验代表着系统时时刻刻的稳定

【第七章】产品的执行

完整的互联网开发周期

一款互联网产品都要经历完整流程是:
1.进行产品的市场机会评估---《市场需求文档》或《商业需求文档》
2.需求设计---PRD、需求评审
3.经过UED(UI、视觉、重构)
4.研发阶段(项目经理配合)
5.中间可能会有需求变更(变更较大需要做需求评审)
6.测试评审
7.测试验收
8.跟进上线测试
9.跟进线上运营情况
10.根据线上运营存在的问题给出下一步优化方案作为下次需求的依据

1.产品需求评审

确定产品的某个市场拓展方向(技巧见第三章)----输出《市场需求文档》MRD

对第一阶段业务进行细化,形成PRD《产品需求文档》

①需求变更需要做产品需求评审,关键职位角色要参与,控制在10人以内保证效率

②大版本建议控制在3次内定稿;儿需求变更建议1次,最多2次定稿

③针对用户体验要求高的产品版本,建议可以分为2次评审:第一次把业务逻辑定义清楚(包括流程图、主要流程、主要的交互原型等);第二次产品经理吧所有详细的细节给出来(PRD及所有交互稿)

④召开评审会前,产品经理最好与有关人员分别单独沟通,对一些细节最好提前完成多方确认,提高效率

⑤产品经理尽量用数据和事实来阐述需求分析思路

⑥不要有频繁的需求变更。原则上通过需求评审后,需求变更次数应控制在3次以内,评审通过后,相关文档要第一时间及时更新。

⑦关于“需求变更”的重要补充说明。防止疏忽遗漏,且必须包括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研发负责人、测试负责人再次评审确定,有效降低因需求变更给产品带来的风险。

PRD很重要:研发和测试的书面唯一依据,产品经理也可以用它回忆设计思路

2.产品研发

①项目启动:

架构师做系统设计,甘特图给出项目开发时间表(甘特图第一步是工作分解,WBS)

注意:

a.责任“落单”具体到责任人

b.在预计项目的活动及时间安排上,要尽可能详细。

c.“KICK OFF"邮件

image.png

②进入敏捷开发

“快”提现在核心产品的开发、功能的快速改进与迭代、对用户反馈的处理和市场的适应速度上,并且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过程中一步一步成长。

敏捷开发的注意方法和技巧:

1.产品负责人由产品经理担任
2.一定要做好产品功能规划
3.产品经理的需求要领先1~2个开发周期
4.让研发决定迭代周期,产品经理起到辅助或监督作用就可以了
编程的金字塔模型:(低端)功能性>可靠性>可操作性>扩展性>简洁高效性(顶端)
5.每天review一次
6.产品经理进度管理、把控
7.产品经理一定要做到无缝沟通:当面沟通,文档+当面,上管齐下

③产品管理

特约用户的方法来降低产品风险

image.png

image.png

“抓臭虫”的过程

工程具体操作方案;

image.png

"抓臭虫”模板

image.png

固定接口人--“114”流程

1个需求接口人,第1时间反馈给需求接口人,4小时反馈时间设定(超过4小时未反馈,且与下一任务发生优先级重叠时,请需求接收人负责)

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

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

image.png

产品各生命周期的应对策略

image.png


未完待续-----(互联网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模型)

推荐 1
本文由 订车宝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