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与运营协作的9个好习惯

浏览: 1960

最近两个月我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业务分析团队的组建和管理上。不断解决日常中遇到的协作问题,使我学到了一些分析技术以外的知识。由于人多事儿多,所以出现了不少很好的协作案例,值得推广

一,分析师尽早介入业务。

image.png


二,运营伙伴做好合理排期

image.png

三,及时反馈。

image.png

四,利用现有数据源解决问题

许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缺乏数据,而是“懒”,不去挖掘现有的数据集的潜力,导致分析师觉得有很多简单重复需求。

image.png

五,过程中紧密沟通。

不要做“甲方乙方”,而要做“一条绳上的蚂蚱”。

image.png


六,运营不是放大压力给分析师,而是帮助分析师减负。


从业务到分析,这个协作链条的上下游,天然就有“放大压力”的属性。比如运营任务deadline是7天,分析需求就会压缩到3天。更何况我当前所处的环境,很多事务都是1-3天,那么数据需求就大量的是1-2天期限,不少是当天需要完成。

image.png

7,清晰的阶段性规划。

image.png

八,主动地点对点培训。

大批量集中的技能型培训,实际上效果都非常差。真正有效的互相学习,还是自发形成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点对点培训。要想办法创造这种环境:1.招聘自驱力强的人;2.鼓励事情做深做细;3.减少“贴膏药”的事情;4.对有难度的事,给予充分的时间。

image.png

九,通过同理心来实现互相信任。

很多人会说,协作中的问题基本来自“信息不对称”。但以我目前的观察,信息不对称的根源是运营与分析师不够互相信任。如何增强同理心?目前我没有很好的方案,也许“时间能改变一切”?

image.png

根据实际情况,再举几个典型的问题,是我们目前没有解决的。但我根据经验给出一些解决的方向,并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希望有经验的读者能在回复中给我们一些好的启发!~

1,对于取数型的任务(数据描述型的任务),搁置争议,先解决眼前的问题。

image.png

2,对于数据分析不能解决的任务,我们永远要追求“客观性”。一定不能出现“为了结果而分析”,更不能出现“包装结果”。

image.png

这其实有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师能力不足,不能够解决某个业务问题;二是问题过大,超出数据分析的边界。面对第一种问题,通过换人或者外部请教,一般能解决。面对第二种,我暂时只能控制不出现“假分析”。

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谈何容易。
这点往往与第一点产生矛盾,业务方急着要分析结果,而分析师除了“猜”,不可能给出满意的分析结果。面对“强人所难”的情况,也是我最近“心累”的主要原因。




推荐 1
本文由 胡晨川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