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BI平台的深度用户?

浏览: 2766
作者:永洪BI创始人、CEO 何春涛
关键词:BI,数据分析
导读: BI平台的深度用户到底是谁?很多人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往往会肯定地给出答案:当然是IT部门的同事。
      在6年以前,这个答案是对的。那时候,BI系统的投资和建设大多由IT部门主导,这些项目的特点是高度可控、高度中心化,而最常见的工作流程是:IT部门负责编制出生产报表,再推送给消费者和分析人员查看。
到了今天,情况已经卓然不同。
      在其权威报告《2015年BI魔力象限》中,Gartner写道:
      “虽然交互式分析平台被认为是IT-centric BI平台的重要补充,但在2014年新的分析项目大多都采购了前者而不是后者。这导致用户基数很大的传统BI厂家正在被逐渐边缘化,他们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也就无法保持增长。”
      虽然还不是发展的主流,Gartner看到用Spotfire、QV等产品去替换现有平台的案例越来越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部门级应用。
      Gartner调查结果还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以更大的平台规模部署交互式BI平台,但这些产品在企业级监控、管理、扩展性等方面还有欠缺,主打商业用户的BI厂商正在持续补足这些功能。
引起这一巨大变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11.png
 
      笔者联想到了另一家全球知名的咨询机构Forester的研究结果。大约三年前,Forester在研究报告中写道:“迄今为止,打造了传统BI平台的企业,有83%的用户没有用这一平台做数据分析,而是继续使用Excel等其他工具做数据分析。”
      传统BI平台试图以静态报表查阅和周期性报表推送的方式,满足大量的商业用户对数据分析的需求。在这样的工作流程下,以前,一旦商业用户有新的数据分析需求,就只能求助于IT部门,经过需求调研、ETL和数据建模、对汇总维度和指标的组合进行预先汇总、之后再制作报表,最终才把结果呈现给商业用户。这一过程要引入很多人,经历很多环节,花去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还很难正确回答商业用户的问题。
因而,大量商业用户迫切要求进行交互式分析。他们只有非常有限的IT或数据科学技能,但希望通过数据分析快速获取数据洞察力。
      这符合事物认知的一般规律,在面对一个商业问题的时候,人们很难通过呈现一个静态报表就锁定问题。相反,人们往往会从各种角度去对维度和指标进行组合,以各种有意义的可视化手段进行即时呈现,借助各种交互式分析和深度分析方法,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2222.png
 
      2014年,永洪BI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历史性转变,已经为上百家企业客户提供了交互式分析平台。
在这些客户当中,国内最大母婴社区宝宝树将永洪BI用于社区数据分析,主要用户就是业务人员,业务人员通过行为数据和搜集到孩子年龄、孕产期等关键数据,给用户做出精准画像。积累关键数据后,业务团队会更进一步的分析。比如上周有多少新用户?推的新品收入怎样?上月的新用户这个月的购买表现如何?用户的平均回购周期相对环比是缩短了还是延长了?各渠道引流占比有何变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他们就知道要怎么制定产品和销售战略。
      中信银行则将永洪BI用于构建指标分析系统,主要用户同样是业务人员,各层级的业务人员能快速方便地查询管辖机构的指标数据,随时随地了解存款大额变动等关键业务变化。一旦发现问题,业务人员将直接在永洪BI平台上发起交互式分析,直到找到答案并及时采取行动。
33333.png
 
      我们欣喜地发现,中国企业的治理水平正在快速提升,已经不断地靠近发达国家的企业,很多企业甚至超越了他们。在选择BI平台时,越来越多国内的行业的领袖企业已经将交互式分析平台作为首选。2015年,交互式分析平台在国际市场已经成为了BI平台采购的主流,而在国内市场,人们也已经健步迈入数据民主时代。
在数据民主时代,IT用户已经转向更专业的数据准备、系统级监控,以及高级建模和分析。而商业用户,成为了BI平台的深度用户。

65b0852330e3e37a3f89253fc7bbdf3f.png

请关注微信号“敏捷商业智能”,一起聊聊数据分析的那些事儿。
推荐 2
本文由 simon_li0908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