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数据下的民生诉求

浏览: 1271

两会召开在即,央视一年一度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又到年度成果宣布的时候。这份多家机构联手完成的“大众点评”的确在统计领域举足轻重。全面报告得再过几天才会推出,如今我们只能通过“预告片”看看其中端倪。

幸福在改变

  呼应央视四处问“你幸福吗”的新闻实践,此次调查也设计了不少问题来揭示居民幸福感来源。比较有意思的是“中国最幸福的人”。

  此前调查显示,2011年这样的人至少要本科毕业,年入10万,有房有车有结婚证。2014年这样的人升级成了至少研究生毕业,年入20万且有对象。再过三年估计轮到月入30万的已婚博士登上幸福巅峰了。

  收入因素比较容易理解,教育程度从本科拔到研究生就有点奇怪了。西南财经大学曾经在博士当中做过幸福度调查,发现只有27%的人觉得幸福。如果两边结果都对,说明“硕士”应该是当下最佳教育终点。2015年不知这最幸福的人是否学历又会发生些改变。

  央视调查了居民对幸福因素的权衡。前两年我们看到健康和收入因素轮流坐庄,占据榜首,今年预计结果仍然不出这二者之列。此前教育水平在其中不占主要位置,排名靠后。个人事业发展也比较灰溜溜,排位在第七第八的样子。数据的客观性也许没问题,但是背后的故事可能不是那么简单。

  比如健康排到收入之前,意味着居民对身体因素的重视提高,也有可能说明更多人遭遇疾病困扰,从而反省到健康的重要性。个人事业发展与人际关系带来的幸福感排名靠后,也未必说这些对普通人就是那么不重要。可能仅仅是因为太难取得,所以大家无奈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数据只是第一步,幸福在哪里还需要到数据背后的故事当中细细寻找。

  今年的国民幸福感有减少。根据央视网的数据,只有40%的家庭能列到幸福之列,而去年的数据是49.4%。收入预期的数字也揭示了这一点。经济下行一年多,居民普遍将今年收入期望调低。收入信心指数有所下跌。反腐、改革这些给力的话题,显然还没有给老百姓足够的获得感。日子是实实在在的,有些事的确没法当饭吃。

  幸福在改变,表面的或内里的。幸福感的起落我们每个人都要适应。

未来在哪里

  民生调查立足于现状,但是揭示的是未来的样子。我们今天的状态决定了明天的结果。而从2015年经济民生大调查的结果来看,短期之内我们似乎在面临一个奇怪的未来。

  已经有的信息可以综合出来这样一幅图景:幸福感下行的背景下,大家收入预期整体下降。我们的幸福并不多么指望事业的发展,却被工作压得每天休闲时间不足两小时。在这仅有的休闲时间里,我们抓紧低下头去看手机、看电脑找乐子,没有多少朋友聚会和体育运动。但对空气污染的不满是同样的,似乎无需柴静呼吁而自然有共识。尽管消费和投资活动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同商品和资产之间仍然在轮换着景气,可是大家的工作满意度也在降低。更多人在考虑创业,有的合理有的令人担心。城市草根男高昂的创业雄心令人振奋;而年收入1-6万的低收入家庭成为创业意愿最强的群体令人担忧——他们毕竟是最不能承受创业失败的人。

  这些情绪从来都在,大部分时间里互相冲撞后指向一个不断上扬的场景,上述图景中集聚着不屈的社会能量。这是经济下行期所应有的温度,着落在大家的生活上。好在经济潮起潮落,不久后很可能就会好起来。

  未来在哪里?从这样的数据当中我们只能雾里看花出来一个大概轮廓。其实这中间还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居民幸福感今年有所波动,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就有那么多家庭敏感得很,成天在“幸福”和“不幸福”的分界线上过日子,一有风吹草动大家就愁眉苦脸了。另一种可能就是调查本身也许有欠妥之处。根据笔者数据分析的经验,如果一个指标叮咣乱跳,就要对这数据多点小心,至少要多观察一阵。也许明年幸福感就会大幅反弹到50%上方——未来的迷人之处就是飘忽不定。

一点点期望

  既然是调查,结果就应该具备和其他类似调查对话的可能。事实上,关心咱国家老百姓是否幸福的机构不少。响当当的中国人民银行每个季度都会针对储户调查收入预期,与央视调查有所重叠。西南财经大学于2月推出的《国民幸福报告2014》更是与央视调查有分庭抗礼之势。从结果来看,三家互相补充,相互切磋,乃是我国调查界的一番胜景。如果央视发布会上能够对这些报告中的不同声音有所回应,那就更好了。

  最大的不足还是来自于数据的可信性。我觉得像行业趋势预测这样可以很快验证的结论应该多一些,这样调查质量立马就能够有所体现。验证过程中百家争鸣,大伙儿首先就要搞明白这些数据背后到底是怎么个生成机制,怎么抽样的,怎么计算的,怎么后续处理的等等,这些细节都会被“人肉”出来。同时,最好还应放开,让别的民间机构按自己的方式来调查搞竞赛。孰高孰下一望而知。

  最后我们假想,各地居民幸福感如果能衡量得更客观,是不是可以用这个来考核地方官员政绩了?不丹等国家已经把国民幸福指数代替GDP来衡量国家发展了,我们是不是至少可以将其作为具有一定分量的考核指标?一旦和乌纱帽关联上,那可就通了天。然而这才是体现出大数据治国的力量。再反过来想,如果通过挂钩官员政绩,地方政府竞争机制是否也能促进央视生成更有质量的数据报告呢?两会前发布调查结果,央视“数据议政”用意毫不掩饰。而我们希望野心再大一点。(齐岳)

推荐 0
本文由 大数据人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