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R语言实现深度学习情感分析

浏览: 2043

作者介绍:

黄升,普兰金融数据分析师,从事数据分析相关工作,擅长R语言,热爱统计和挖掘建模。

前言

到了2018新的一年。18岁虽然没有成为TF-boys,但是2018新的一年可以成为TF(Tensorflow-boys)啊~~

word embeddings介绍

      之前建立的情感分类的模型都是Bag of words方法,仅仅统计词出现的次数这种方法破坏了句子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我们也可以使用如下的向量(one hot 编码)表示句子「The cat sat on the mat」:

image.png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希望学习模型能够在词汇量很大(10,000 字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从这里能看到使用「独热码」表示单词的效率问题——对这些词汇建模的任何神经网络的输入层至少都有 17000,000 个节点。因此,我们需要使用更高效的方法表示文本数据,而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保存单词的上下文的信息,而且可以在更低的维度上表示。这是 word embeddings 方法发明的初衷。

image.png

      word embeddings就是将一个个词映射到低维连续向量(如下图所示) :

image.png

   这种向量的思想就是将相似的词映射到相似方向,所以,语义相似性就可以被编码了。相似性一般可以通过余弦相似度来衡量

image.png

安装TensorFlow和Keras

# 安装并加载Keras包
install.packages("devtools")
devtools::install_github("rstudio/keras")
install_keras()library(keras)

# 安装并加载TensorFlow包
devtools::install_github("rstudio/tensorflow")library(tensorflow)
install_tensorflow()

      :安装TensorFlow和Keras前需要安装Anaconda,Anaconda尽量装最新版本的,Anaconda在Windows安装有一些坑,我是把Java环境删掉还有使用默认路径才成功安装了Anaconda。

检测是否安装成功

# 输入下面代码
sess = tf$Session()
hello <- tf$constant('Hello, TensorFlow!')
sess$run(hello)

OK,如果没有问题的话,你的结果也将是如上图所示,则表明你已安装成功。

LSTM原理

      长短期记忆网络——通常简称“LSTMs”,是一种特殊的RNN,能够学习长期依赖关系,它可以桥接超过1000步的时间间隔的信息。LSTM由Hochreiter和Schmidhuber (1997)提出,在后期工作中又由许多人进行了调整和普及(除了原始作者之外,许多人为现代LSTM做出了贡献)。LSTM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工作非常好,现在被广泛使用。

      LSTMs被设计出来是为了避免长期的依赖性问题,记忆长时间的信息实际上是他们的固有行为,而不是去学习,这点和传统的具有强大的表征学习能力的深度神经网络不同。

      所有的RNNs(包括LSTM)都具有一连串重复神经网络模块的形式。在标准的RNNs中,这种重复模块有一种非常简单的结构,比如单个tanh层:

image.png

      什么是tanh?中文叫双曲正切函数,属于神经网络隐藏层的activation function(激活函数)中的一种。别以为是什么好厉害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以原点对称的值域为[-1,1]的非线性函数。而神经网络中比较常见的另外一个激活函数 sigmoid 函数,则不过是把tanh函数往上平移到[0,1]的区间,这个函数在LSTM也会用到。

      LSTM也有像RNN这样的链式结构,只不过重复模块有着与传统的RNN不同的结构,比传统的RNN复杂不少:不只是有一个神经网络层,而是有四个神经网络层,以一个非常特殊的方式进行交互。

image.png

     不用担心看不懂细节部分是什么意思,稍后我们将逐步浏览LSTM图。现在,让我们试着去熟悉我们将要使用的符号。

      在上面所示的图中,我们对以上符号进行如下定义:

image.png

  • 黄块表示学习神经网络层(tanh层或sigmoid层);

  • 粉色圆圈表示按位操作,如向量加法或者向量点乘;

  • 每条线代表着一整个向量(vector),用来表示从一个节点的输出到另一个节点的输入;

  • 合并的线代表连接或者说是拼接;

  • 分叉表示其内容被复制,复制内容将转到不同的位置

LSTMs背后的核心理念

      LSTMs的关键是细胞状态(cell state),是一条水平线,贯穿图的顶部。而Cell 的状态就像是传送带,它的状态会沿着整条链条传送,而只有少数地方有一些线性交互。

image.png

   因此“门”就是LSTM控制信息通过的方式,这里的” σ “ 指的是 sigmoid 函数。Sigmoid 层的输出值在 0 到 1 间,表示每个部分所通过的信息。“0” 意味着“让任何事情无法通过”或者说成”忘记所有的事“;“ 1 ”意味着”让一切都通过!“ 或者说”我要记住这一切! “

      一个 LSTM 有三个这样的门,分别是“输入门”、遗忘门“和 ”输出门“,在单一模块里面控制 cell 的状态。

  • 遗忘门

      首先,LSTM 的第一步就是让信息通过”遗忘门“,决定需要从 cell 中忘掉哪些信息。它的输入是 ht-1 和 xt。另外,我们之所以使用sigmoid激活函数是因为我们所需要的数字介于0至1之间。Ct−1 就是每个在 cell 中所有在 0 和 1 之间的数值,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0 代表全抛弃,1 代表全保留。

      看到这里应该有朋友会问什么是ht,ht是LSTM层在t时刻的输出,但不是最终的输出,ht仅仅是LSTM层输出的向量,要想得到最终的结果还要连接一个softmax层(sigmoid函数的输出是”0“”1“,但是使用softmax函数能在三个类别以上的时候输出相应的概率以解决多分类问题),而x就是我们的输入,是一个又一个的词语。

image.png

  • 输入门

      下一步,我们需要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应该被存储起来。这个过程主要分两步。首先是 sigmoid 层(这就是“输入门”)决定我们需要更新哪些值;随后,tanh 层生成了一个新的“候选添加记忆” C`t,最后,我们将这两个值结合起来。结合后能够加入cell的状态(长期记忆)中。

image.png

      接下来我们可以更新 cell (长期记忆)的状态了。首先第一步将旧状态与通过遗忘门得到的 ft 相乘,忘记此前我们想要忘记的内容,然后加上通过输入门和tanh层得到的候选记忆 C`t。在忘记我们认为不再需要的记忆并保存输入信息的有用部分后,我们就会得到更新后的长期记忆。

image.png

输出门

      接下来我们来更新一下ht,即输出的内容,这部分由输出门来完成。首先,我们把 cell 状态通过 tanh 函数,将输出值保持在-1 到 1 间。随后,前一时刻的输出ht-1和xt会通过一个 sigmoid 层,决定 cell 状态输出哪一部分。之后,我们再乘以 sigmoid 门的输出值,就可以得到结果了。

image.png

R上用LSTM做情感分类

max_features <- 20000
batch_size <- 32

# Cut texts after this number of words (among top max_features most common words)
maxlen <- 80  cat('Loading data...\n')

imdb <- dataset_imdb(num_words = max_features)
x_train <- imdb$train$x
y_train <- imdb$train$y
x_test <- imdb$test$x
y_test <- imdb$test$y
view(x_train)

image.png

IMDB数据集包含有2.5万条电影评论,被标记为积极和消极。影评会经过预处理,把每一条影评编码为一个词索引(数字)sequence(前面的一种word embeddings方法) 。

cat(length(x_train), 'train sequences\n')
cat(length(x_test), 'test sequences\n')
cat('Pad sequences (samples x time)\n')

x_train <- pad_sequences(x_train, maxlen = maxlen)
x_test <- pad_sequences(x_test, maxlen = maxlen)

cat('x_train shape:', dim(x_train), '\n')
cat('x_test shape:', dim(x_test), '\n')

image.png

cat('Build model...\n')
model <- keras_model_sequential()
model %>%
 layer_embedding(input_dim = max_features, output_dim = 128) %>%
 layer_lstm(units = 64, dropout = 0.2, recurrent_dropout = 0.2) %>%
 layer_dense(units = 1, activation = 'sigmoid')

      当然,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优化器和不同的优化器配置:

model %>% compile(
 loss = 'binary_crossentropy',
 optimizer = 'adam',
 metrics = c('accuracy')
)

cat('Train...\n')
model %>% fit(
 x_train, y_train,
 batch_size = batch_size,
 epochs = 15,
 validation_data = list(x_test, y_test)
)

上面代码的训练过程如下图所示(我电脑大概用了20min):

image.png

# 模型的准确度度量
scores <- model %>% evaluate(
x_test, y_test,
batch_size = batch_size
)

cat('Test score:', scores[[1]])
cat('Test accuracy', scores[[2]])

image.png

   接下来,我们再对比其他模型,不妨以随机森林为例:

library(randomForest)

y_train <- as.factor(y_train)
y_test <- as.factor(y_test)
rf <- randomForest(x=x_train,y=y_train,ntree=1000)
predict <- predict(rf,newdata=x_test)

image.png

参考资料

https://tensorflow.rstudio.com/keras/articles/examples/imdb_lstm.html
http://colah.github.io/posts/2015-08-Understanding-LSTMs/

推荐 1
本文由 每天进步一点点2015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