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善良,在于收钱办事

浏览: 1342

表姐强烈推荐日剧《legal high》……

最爱的日剧没有之一……

01

寿光开锁有风险,开一次倒赔5000元

最近发生了这样一件小事:

一台越野救援车在经过寿光市纪台镇一处积水路段时,为避让行人,左前轮不慎驶入排水沟,造成部分车身泡水。车上人员转移消防器材的过程中,车门意外落锁,钥匙被锁在车中。

当事消防员通过拨打开锁电话,联系上了28岁的开锁师马小涛。驱车三四十分钟到达现场后,马小涛尝试了两种工具,七八分钟后,成功将车门打开。

“正常应该收费四五百元,但是你们也不容易,我就收300吧。”

到此为止,一切都很正常,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对不对?

但是麻烦也就随之而来,旁边的“群众”开始用手机拍摄视频:“七个五开锁的,收子弟兵钱,我马上叫你火火”!

你别说,还真火了……

新京报、头条新闻、第一财经纷纷以 #寿光救援车进水维修被索费# 为话题进行报道,甚至中国消防官微也对此发文,言辞中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谴责之意。

评论自然也是一边倒的谩骂,“发国难财”“丧心病狂”“良心被水冲走了”……

然而这件事还没完,不知道是因为流量大了还是民意滔滔不可违,寿光市市场监督局决定对七个五进行处罚,想了想触犯了哪条法规呢:“经营者不明码标价的,由价格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拟对当事人顶格处罚”,“当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完全接受我局的处理决定”。

开锁的马师傅,为此向全市人民道歉,并且做出承诺:

1. 立即退还开锁服务费300元;

2. 免费为所有参与抗灾救灾车辆提供开锁服务;

3. 免费为所有受灾群众提供开锁服务;

4. 免费为寿光市60岁以上老人提供开锁服务

……

02

马师傅做错了什么?

看完新闻,我决定反思一下马师傅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开个锁倒赔5000。

台风天,别人家都拒绝了开锁,只有马师傅涉水几十公里,来到郊区,这算敬业吧?

车身高,整个车还陷进去一半,高危情况作业,两次折返尝试了七八分钟才打开,这算用心尽力了吧?

开锁的行情一般是几十万的车就收几百块钱,一辆丰田越野收500不过分吧,看在是消防官兵的份上,给打个折才收300,这算是良心价了吧?

情况危急,马师傅并没有先讨价还价,聊聊来回路费油钱,而是二话不说先开锁,结果就说人家不“明码标价”?那你去医院送急诊的时候,大夫是不是得先把药物费、住院费、麻醉针、手术费都算清楚再给你止血?

而且我担心开锁前先谈价格,会被骂一个“挟尸要价”


一个敬业、乐于助人、技术过硬、价格合理的开锁师傅,凭什么就要被扣上“发国难财”这么大个帽子?消防官兵都没有觉得人家过分,还对马师傅的遭遇感到同情,一群“圣母X”们在这树立什么道德标杆呢?

救援车辆加油要收费,开锁为什么就不能正常收费?

慷他人之慨,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要是真心支持赈灾官兵,现场的“群众”完全可以替官兵掏这300块钱啊,怎么也没见谁来送水送粮送温暖呢?套用郭老师的一句话:这边辛辛苦苦上门服务,然后大家看了半天热闹,就让人不要收钱了…你死不死啊?

所以要我说马师傅做错了什么,他可能就错在出来开锁了。以后如果再有类似的活,也许他就会吸取教训:“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爱莫能助

03

发国难财不等于拦路抢劫

不要说马师傅的价格公道合理,实际上即使真的是“发国难财”,其实也不都是坏事。著名经济学教授薛兆丰讲过这样一个观点:乘人之危发财有别于拦路抢劫。他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下班回家,冲出一个人,手里拿着刀问你要钱要命?我当然是要命了,他说:“行啊,要命就给我1万块钱”,我说“1万块钱我没有,你给我去取吧”。结果到了人多的地方我跑了,这时强盗追上来说:“你违约了”。

第二个例子:沙漠里我要渴死了,有人跟我说一瓶水卖我1万块钱,我说“好啊,但是1万块钱我没有,你等我回家了给你”。我喝了水保住了性命,结果到家以后我没有给这个人1万块,我觉得这太贵了,这就是乘人之危。于是他控告我:“你违约了”。

一个是拦路抢劫,一个是乘人之危,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么?第一个案子里,要钱还是要命的选择,是强盗制造出来的,而第二个口渴的情况,不是提供水的人制造出来的,提供水的人只是给了你多一个选择。

你问“发国难财对不对?”大概所有人都会告诉你这是不对的,但是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却告诉我们,发国难财是增加供给的最好办法。

灾难发生的地方,因为刚刚经历灾难,商人要发这个国难财,他就要从别的地方买入,然后冒险去受灾的地方卖出。路途很远,路上可能有风险等。而商人把东西放到市场上发国难财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增加了供给。供给多了,价格自然下降。一旦大量商人都去发“国难财”供给太多,商品才可能恢复正常的价格。

如果大家都不发国难财,靠什么增加供给?靠那些“圣母X”的键盘吗?

要知道,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慈善。

04

子贡赎人,子路拯溺

再讲个《论语》里的故事: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子贡的行为确实可以树立为道德典范,但是孔夫子为什么说他错了?因为子贡把一个人人都可以遵守的道德标准生生的拔高到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使得别人无法自处:救人以后如果领取了赏金,可能会被当做贪财之人,受到别人的嘲笑,如果不领取赏金则自己蒙受损失,长此以往,大家索性眼不见为净,干脆不救人,也就可以避免这些风言风语了。

孔子所弘扬的,实际上是遵循“善有善报”的社会规则,无论何人何事,规则一旦被打破,则必将陷入混乱。

至于怎样才是善的?《了凡四训》说的很清楚:“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真正的善,真正的道德,应该是人人都能够做到、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

我们赞美并敬重这些私德高尚的人,但是大家切不要将私德当做公德,这样做只会让人面对道德的时候望而却步。每当我看到新闻报道中的那些赞颂,都难免会多一分担心:

一直赞扬不求回报的最美乡村教师,大家可能都不去乡村支教了;

一直赞扬苦守清贫的伟大科学家,可能大家都不再醉心学术了;

都在抨击网红怎样怎样,但貌似,已经有很多青少年,开始走上网红的路了……

推荐 0
本文由 R语言中文社区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