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应用案例解析」从林彪活捉廖耀湘,看大数据分析妙用无穷!

浏览: 1792

数据分析,看似抽象却在生活中随处可寻,提供有效正确的方向对产品、对企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古至今,善于数据分析者,必能出其不意、直指要害,精于指挥作战的林彪就是将数据分析玩得出神入化的一个人。

开国十大元帅中,只有林彪是唯一一个身首异处,最终没能走进八宝山的人,也是唯一一个从大荣走向大耻的人、唯一一个从正面走向反面的人。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林彪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仅次于朱德、彭德怀,位居第三。十大元帅的平均年龄是57岁,林彪年龄最小,只有49岁,毛泽东称林彪为“少帅”。这是党和国家对林彪的战术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林彪做出的军事业绩的最高褒奖。

有人这样说,林彪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是一个谜。他是一个偏爱在事物的两极走钢丝的“天才”,他的一生可谓大雄大奸、大智大愚、大隐大显、大喜大悲、大红大紫而又大丑大恶。在建国前进行的22年革命战争中,林彪率部所向披蘼,百战常胜,建立的功勋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而在建国后的“文革”十年浩劫中,林彪对一个个令人发指的冤假错案,一幕幕令人不可理喻的可悲丑剧,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曾被定为党的接班人,并正式载入党章;偏偏又是他,阴险策划了反革命的“571工程纪要”, 妄图谋害毛泽东,最终阴谋败露,仓皇出逃,落了个折戟沉沙,自我爆炸的可耻下场。当然,如果从军事的角度来讲,林彪是一个能打仗的军事统帅,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 数据的积累和准备是决策的基础和成功的保证

林彪从红军带兵时起,身上就有个小本子,上面记载着每次战斗的缴获、歼敌数量。每次打完仗,林彪就亲自往上面添加数字,并为之沾沾自喜…令人感觉到这个23岁任军长,25岁就当军团长的人,似乎有点小气。

1948年辽沈战役开始之后,在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里面,每天深夜都要进行例常的“每日军情汇报”:由值班参谋读出下属各个纵队、师、团用电台报告的当日战况和缴获情况。

那几乎是重复着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数据:每支部队歼敌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的火炮、车辆多少,枪支、物资多少……

司令员林彪的要求很细,俘虏要分清军官和士兵,缴获的枪支,要统计出机枪、长枪、短枪,击毁和缴获尚能使用的汽车,也要分出大小和类别。

经过一天紧张的战斗指挥工作,人们都非常疲劳。整个作战室里面估计只有定下这个规矩的司令员林彪本人、还有那个读电报的“倒霉”参谋在用心留意。

林彪几乎终日倒骑着椅子面对着墙上的地图,长时间不许别人打扰,一个人对着地图观察和思考。他要计算到进攻时有全胜的把握,还要留出退路。而这些精确的部署都来自于那些看上去乏味的数据准备。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大量繁杂的数据,耗时损力的重复,都没有意义,但这些用心的做法正是林彪几乎每战必胜的源头。

★ 如何找到最有价值的客户是营销成功的奠基石

1948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了30小时就攻克了对手原以为可以长期坚守的锦州,并且在全歼了守敌十余万之后,不顾疲劳挥师北上,与从沈阳出援的敌精锐廖耀湘集团二十余万在辽西相遇,一时间形成了混战。战局瞬息万变,谁胜谁负实难预料。

在大战紧急中,林彪无论有多忙,仍然坚持每晚必做的“功课”。一天深夜,值班参谋正在读着下面某师上报的其下属部队的战报。说他们下面的部队碰到了 一个不大的遭遇战,歼敌部分,其余逃走。与其它之前所读的战报看上去并无明显异样,值班参谋就这样读着读着,林彪突然叫了一声“停!”他的眼里闪出了光芒,问:“刚才念的在胡家窝棚那个战斗的缴获,你们听到了吗?”

大家带着睡意的脸上出现了茫然,因为如此战斗每天都有几十起,不都是差不多一模一样的枯燥数字吗?林彪扫视一周,见无人回答,便接连问了三句:

“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那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思索,等不及的林彪司令员大步走向挂满军用地图的墙壁,指着地图上的那个点说:“我猜想,不,我断定!敌人的指挥所就在这里!”(找到最有价值所在!数据即将产生价值······)

★ 战略决策的形成取决于数据资源的海量占有

林彪可以如此笃定,取决于他每晚必做的功课,这些战报汇集成林彪脑中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当出现差异,他可以及时获取,得到准确信息,找出价值所在。

从大批杂乱无序的数据中将信息集中、提炼,分析出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林彪对兵力的计算可以精确到一个营甚至一个连。以当时的条件设备,再加上人工的费时费力,

林彪尚能如此,可见他管理的精细化,而现在拥有更多手段、先进技术的我们是不是该反思,是冗杂遮蔽了双眼?

★ 果断做出有效、可行的决策,付诸实施(简洁高效的工作要诀)

得出结果之后林彪口授命令,追击从胡家窝棚逃走的那部分敌人,并坚决把他们灭掉。各部队要采取分割包围的办法,把失去指挥中枢后会变得混乱的几十万敌军切成小块,逐一歼灭。

司令员的命令随着无线电波发向了参战的各部队……

而此时的廖耀湘,正庆幸自己刚刚从偶然的一场遭遇战中安全脱身并与自己的另外一支部队汇合。他来不及休息就急于指令各部队尽快调整部署,为下一阶段作准备。可是好景不长,紧追而来的解放军迅速把他的新指挥部团团围住,拼命攻击,漫山遍野的解放军战士中,不断有人喊着:“矮胖子,白净脸,金丝眼镜,湖南腔,不要放走廖耀湘!”

把对方指挥官的细节特征琢磨到如此细微,并变成如此威力巨大的顺口熘,穿着满身油渍伙夫服装的廖耀湘只好从俘虏群中站出来,无奈地说“我是廖耀湘”,沮丧地举手投降。

廖耀湘对自己静心隐蔽的精悍野战司令部那么快就被发现、灭掉,觉得实在不可思议,认为那是一个偶然事件,输得不甘心。当他得知林彪是如何得出判断之后,这位出身黄埔军校并留学法国著名的圣西尔军校,参加过滇缅战役,在那里把日本鬼子揍得满地乱爬的新六军军长说:“我服了,败在他手下,不丢人。”

当找到关键价值所在之后,林彪下达命令,及时告知战斗在前线的战士们他的特征,“矮胖子,白净脸,金丝眼镜,湖南腔!”才能一击即中。

★ 建立完善流畅的“感知-响应”模型,科学精准的做出有效决策

让斯大林想用10个装甲师换他一个人的林彪,其总结出的经典战术:三猛原则(猛打、猛冲、猛追)、一点两面、四组一队、三种情况三中打法、四快一慢,对现代战争至今起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四快一慢”是指: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发动总攻要慢。林彪有一句名言叫:思考、判断、定决心、下命令。思考、判断要慢,他能在地图前坐上几天几夜,这就是传说中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多思考战斗后可能出现的状况,将一切问题解决于战斗之前。排除障碍以致战斗伊始就掌握主动权。稳、准、狠,战斗谋划期讲究的是稳,战斗打响了,就要直扑敌人,以最短的时间发动最猛烈的攻势,快速、准确的打击敌人,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一鼓作气拿下,迅速打扫战场撤离阵地。它的精髓在于:敌明我暗,迅速出击,打完就走。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 心得

当我们找到最有价值的用户后,要及时让产品第一线的战士们清楚地知道用户的特性和需求,才能知道如何攫取用户的心。

取得这场重要战役胜利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居然出于获胜方的统帅夜半时分,对一份普通遭遇战之后的战报的数据分析,来源于他“从红军带兵时起,身上有个小本子,上面记载着每次战斗的缴获、歼敌数量”的优良军事素养。

同是运用数据分析,而我们和林彪的任务刚好相反,他是找到敌心所在,一举歼灭;我们是找到需求所在,设计出好产品,服侍好“廖耀湘”这样的VIP!

数据的积累、数据的挖掘、分析、归纳、整理,是一支优秀团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没有它,你永远是匹夫之勇。

如果我们的团队能做到如此,何惧大数据时代竞争激烈?

推荐 1
本文由 企业数据化管理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