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领导相处你有哪些心得?

浏览: 1281

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88559/answer/326357114

来源:知乎


领导说让自主搞,最后改的魂没了——题主所说的这种情况在广大乙方公司(咨询公司、广告公司、IT开发公司)太常见了。作为一个伺候了甲方领导9年的老头子必须答一发。在乙方有个不成文的“项目时间守恒定律”: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总时间是固定的。如果在项目开始,客户超好说话、什么都听你安排去办、推进超迅速,那项目收尾的时候你肯定的付出巨多的时间加班、改来改去改到死!

因为越是开头说的少,什么都放手交权,意味着客户一开始思考的很少。也就意味着,很有可能他没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或者没有说清楚自己要什么,或者他没弄清楚他的领导要什么。那最后出品自然很容易不满意,因为到底什么是“好”就是个很朦胧的东西。这时候改来改去改到死就是很正常的了。

这种情况在若干场景下更容易出现,比如:

  1. 两个熟人之间:比如上下级认识很久了,大家心照不宣的话很多,各种文档写的巨简单,默认对方都懂。
  2. 严厉的领导和新手下级:领导超严厉,动不动甩一句:“你问那么多干嘛,让你干你就干!”下级不敢反问,领导说的,不管听懂听不懂都照章传达。
  3. 一个大家熟知的名字:如果领导给一个很奇怪的名字,比如《基于用户模糊行为的动态行销体系》可以大家看了都一肚子问号??????这时候就会主动问一堆为什么。但是给的名字如果很大众脸,比如《零售行业用户画像构建》或者《小贷产品消费者外呼响应率提升》之类,接需求的小哥就很容易想当然。

是滴,组合起来,最可怕的情况就是:一个很严厉的领导,向跟自己很长时间的下属,下达了一个很大众脸的任务,下属很慷慨的对咨询公司说:“你们很专业,都听你们的”然后咨询顾问想当然的接了单子,给个大众脸方案。中国有句古话,叫: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讲的就是这种情况。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跌入深坑。

我怎么知道的?因为我结结实实的跌过一次这坑!那还是10年的冬天,当时接了一个耐用品企业的用户画像项目,最后被逼着连续加班到凌晨整整17天才收尾。喝掉的红牛罐子像子弹壳一样散落一地,场面惨不忍睹。当时我气得发飙,冲着我的领导咆哮:“他妈的当时提方案的时候不讲这么多,收尾才来唧唧歪歪!”而我的领导只用了一句话就把我噎死了:

“你也没问啊”

“你也没问啊”

“你也没问啊”

我竟无言以对。我很不爽我的领导,坚决认为这种明知道有坑却不提示下属,是种不负责的行为。然而这件事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比起事后被骂得狗血淋头还要拼死加班,事前多问两句,被领导事前笑话、被说多嘴、被嫌啰嗦、简直什么都不是。真的,既然项目时间是守恒的,那在开场的时候多问两句更好,起码这时候还有时间。

问领导们什么问题呢?大概是以下标红色的内容:

Clipboard Image.png

任务启动阶段六步骤,有五步和项目方向有关,方向问题必须确认!血泪教训!具体执行细节可以自己拟定,细节事事确认会被批的


启动一个完整的任务,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步骤:

  1. 为什么做:任务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做成啥样:问题要解决到什么程度
  3. 做什么事:用何种方法解决问题
  4. 多大规模:要投入多少时间、人力、财力
  5. 方案设计:具体用什么方式解决
  6. 选哪条路:几个方式里选哪个

这6个步骤里,只有第5步是完完全全和领导、客户、需求方没有关系的。剩下的全部需要和他们确认。拿盖房子做比方,我们只是干活的施工队。如果连图纸、预算都没看到,就真的是盖空中楼阁了。特别是第4点,往往大家一聊high了就各种畅想,忘了盖房子是需要砖、灰、沙了。最后啥都没有,还是盖空中楼阁。

这个过程可能很辛苦,因为不光需要克服心里障碍,顶着压力去确认,还要做好记录。因为同样的问题,问领导一次是认真,问两次就是傻逼了。要是对着同一个领导问两次,不但会被认为是不长脑子,还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这样搞几次,自己的名声就丢尽了。

不过这样做的回报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大部分同学和我一样,是从基层做起的。在刚进公司头几年,我们没机会接触那种特别玄乎的主题。大家都是从最大众脸的需求做起,解决的都是最基层的问题。通过这样细致的了解与记录,可以慢慢沉淀经验,从最普通的工作中总结出各种细微的经验。总结多了,就会成为自己脱颖而出的重要保证。

比如数据分析领域最大众脸的用户画像研究。这种东西现在都谈烂了。一提用户画像,大家就习惯性的丢一张这样的图:

Clipboard Image.png

一提用户画像,大家习惯列一堆指标,然鹅真的需要这么多?真的有这么多?真的用这么多?


经历的项目多了,我就发现这样单纯的丢一张图并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一来,都叫用户画像,但客户基础数据建设情况千差万别,细看之下,大部分数据指标在客户的数据库不存在,这就需要具体考虑很多场景。二来,客户做用户画像的目的可能不同,有些是为了盘活老客户,有些是为了拉动新客户,目的不同发力点自然不一样。三来,客户可能多多少少对自己的用户群体画像有些了解,在输出结论上如何验证客户心中假设?是个很重要环节。这些细微的差别,可能就决定了客户是否选择我们,以及最终项目是否能达到预期。

于是我把这些细微的差别一个个积累起来,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目录,按照三个最大差别的维度:

  1. 针对什么客群(决定了数据如何取,事情怎么做)
  2. 是想通过用户画像了解特征、寻找原因、还是制定一个具体方案(决定分析方向)
  3. 具体分析数据从哪里取,和什么事件、系统有关系(决定了建模方式与计算复杂程度)


这只是个示例,有可能一个项目包含多个需求点,意味着时间和费用也会成倍增加。但产出的目标导向强了很多,用户画像就会做的有价值,而不是摆在哪里干看着


将无数琐碎的细节,按目录填充进入。当我们再去见客户时,同一行业、同一发展阶段、同一类需求的客户,我们就能提供无数具体案例经验。既省去了客户大量的沟通口舌,又增加了自己的专业形象。我们终于离领导想象中的:“我不说,你懂的!”又进了一步。然而这种进步,却是建立在一次次反复确认,沟通,询问,记录的基础上的。

即使现在公司的领导很昏庸、朝令夕改、推卸责任,就算换个公司,我们面试的时候也能有底气的说:“这个XX事情通常有3种解决方案,每种各适用于XX情况”。这可以让面试我们的新企业眼前一亮的。我们积累的思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财产。


更多分享,关注公众号:接地气学堂

确实,有些领导就是个人有问题,很难搞,参见:接地气的陈老师:什么样的领导最难搞定?




作者介绍:陈老师,在咨询行业打拼了9年,在如何诊断经营问题、建立分析体系、解决专项问题上有超过30个大型项目积累与实战,天善智能特邀专家。


数据分析职场路上有困扰吗?不妨到《数据分析师八大能力培养课程https://edu.hellobi.com/course/272 里聊聊!

视频课程特色:

从真实数据分析工作场景出发,训练实战能力

启发式教学+大量实际操练,培养属于自己的能力

不依赖于某个具体技术,也适合对数据分析感兴趣的学生、业务部门人士学习=

推荐 1
本文由 接地气学堂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