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技术时代 如何安放企业协作的未来

浏览: 16925

socbanner

作者:Jacques Bughin,Michael Chui,Martin Harrysson,Shannon Lijek

来自:数据观 https://www.shujuguan.cn/?from=ts

编译:数据观

[摘要]:
从即时沟通到约会约饭,从交换技能到共享智慧,不断升级与多元化的社交工具/平台让我们意识到,“社会技术时代”(Era of Social Technology)已然开启。与此同时,在生活之外、企业之中,社会技术也发挥着巨大的魅力。最新一期“麦肯锡全球社交工具调查报告”显示,社会技术工具已经深刻地融入到了企业的组织工作中,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
[主文]:

沟通的进化

就在五年前,公司为职员配备电话分机还是常见之事。而现在,社会技术在日常工作中的整合程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深。在最新的调查中,45%的人认为社会技术与其日常工作的相关性极强/非常强。而一年前,这个比例仅为33%。

ex1

对于那些采用了消息平台(message-based platform)的公司来说,社会技术的使用尤为普遍。在2015-2016年间,这类公司受访者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多,并且选择“融入性极强”的人数是其它公司高管的2.5倍。

此外,这类受访者对电子邮件与电话的依赖也更小。平均而言,这类受访者每天使用“旧技术” (电子邮件、电话、文件)沟通的时间是62%,使用社会技术(社交网络、团队协作平台/app、在线视频会议、协作文件编辑、其它)沟通的时间是38%。而其它公司的比例则为71%与29%。

ex2

更重要的是,使用消息平台的公司受访者表示,他们与团队成员、跨层工作伙伴、其它角色和整个组织也会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在日常工作团队中,这些受访者使用电话的可能性仅为其它受访者的一半;而使用交互、实时工具(如团队协作app及协作文件编辑工具等)的可能性则是其它受访者的两倍。

ex3

社会技术的升级发展

那些由更复杂的技术带来的员工之间沟通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原因如下:

首先,这些社会技术大多是为了公司内部的使用。85%的受访者表示公司使用社会技术用于内部沟通,这个比例在2015年为80%,2014年为69%。同时,59%的高管表示他们会使用社交工具与合作伙伴沟通,比前一年的49%有所提升。

其次,社会技术被越来越多地用在工作流程中。比如在公关、招聘、客户管理管理等对外流程中,社交工具的使用就非常普遍。不过,这三年来,社会技术在几个运营流程中也出现了明显的跳跃式增长,比如采购、供应链管理、及售后服务等环节。

ex5

为组织带来的价值

当我们询问受访者社交工具带来的具体好处时,呼声最高的就是“沟通与协作”。降低沟通成本是在内部使用社交工具的最常见优势之一。在外部,使用社交工具也具备同样的优势。

而且,无论受访者的组织是否采用了更复杂的社交工具,他们都已意识到社会技术对改善沟通的价值。当被问到这些工具的关键特征时,通常答案都是“实时交互”、“内部协作”——这是消息平台的两个关键要素——紧随其后的是语音和视频对话。

高管们还报告说,在过去三年中,社交工具提高了员工沟通的自由度,加强与团队成员之间的自我组织。他们甚至认为,拜社交工具所赐,工作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以项目为基础,而不是以团队或职能为基础。

ex6

图说:浅蓝色为使用消息平台的受访者,深蓝色为未使用消息平台的受访者。
在“员工与团队、职能、业务单元交流更频繁”一项中,二者的比例分别为80%与65%;
在“团队自我组织得更频繁”一项中,二者的比例分别为63%与43%;
在“日常工作变得更加以项目为基础,而不是以职能为基础”一项中,二者比例分别为45%与43%;
在“雇员、供应商、顾客的边界变模糊”一项中,二者的比例为32%与28%;
在“组织架构变得越来越扁平,或者消失”一项中,二者的比例为29%与27%。

展望未来,受访者期望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这三个已经发生的变化——“更广泛的沟通、不断变化的工作、自我组织的团队”——将继续下去。

展望未来

工具应该遵循——而不是引领——新的工作方式。大多数公司都开始启用数据化工具了,包括社会技术,有些甚至开始数字化的业务转型。但很多公司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先选择工具,然后期待改变。

任何想要通过社交工具获得的改变,都必须先从改变工作方式开始,然后再使用最适合的工具。敏捷的工作方式(比如跨职能团队、Scrum,或公司架构之外的创新中心等)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研发,都需要更强大的协作。消息平台与业务流程、业务系统集成的程度越深,发挥的作用就越关键。

数据观:好的商业分析平台

不应始于分析,终于洞察

socsjg

协作,让“下一步”顺利发生。

推荐 1
本文由 数据观 创作,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转载、引用前需联系作者,并署名作者且注明文章出处。
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是一个个人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